編者按:「監獄建築與環境美學」一文,係轉載於前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於民國95年6月1日出版之「矯正月刊」第168期,本文值得我矯正人員研讀,特別推荐於本會網站披露,以饗讀者。
本會秘書室 敬上2012.6.10
----------------------------------------------------------------------------------
「監獄建築與環境美學」
*.前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講座,現任矯正署 吳憲璋署長
壹、前言
近代監獄建築不再以安全牢固為已足,它還須兼顧營造教化的氣氛、淨化心靈的優美情境,因此,矯治機構庭園景觀的規劃與設計,朝向塑造一個蘊含本身特色功能且能彰顯矯正藝術文化的新異象之外,還要融合地域的景觀建築,與地方的人文風情密切接軌,開創出與社區共存共榮,又能反應時代意義的建築風格,為生硬的傳統監獄建築開拓更燦爛的前景。
就個人觀察,近十年來監獄建築的國際潮流,已經完全擺脫舊思維的桎梏,包含主題意象、獨立創新、柔性取向以及人道主義的思想巧妙的融合其中,透過實務者的經驗結晶,譜以建築師的詮釋,描繪出鮮活創意的嶄新地標,重塑銳意革新獨樹一格的獄政新形象。
2005年初以色列高等法院院長艾隆˙巴拉克(Aaron Barak)在新建的遮蒙監獄(Tzalmon Prison)啟用典禮演說中感性的提言:「社會的評價是基於監獄的品質,社會文明的評價是基於犯罪者的處遇,犯罪者因其犯罪受懲罰,自由被剝奪,但人性的本質依然存在,監獄的圍牆分隔了犯罪者的自由,但監獄的圍牆不能阻絕犯罪者的人性尊嚴。」這段話背後清楚的建構新世代監獄建築理念的基調,在拘禁的環境與歲月中,如何闡揚人性的尊嚴,重啟更生的意願,才是營造監獄各項軟硬體設施投注的精髓所在,值得深思。
監獄建築除了主體的房舍建築外,庭園景觀的綠化與美化,融合大自然的韻律,襯以幽雅自在的景物,更可沈澱心靈,發揮潛移默化的特殊效果。庭園景觀的設計必須以美學為基礎,審美的涵養包含理性的認知與感性的顯現,透過智慧的抉擇,達到昇華的最高意境。所以無論是建築或是景觀都要以創作藝術品的理念為出發點,自然能喚起心靈上的共鳴。因此,吾人應在環境美學與建築藝術多下工夫,刷新硬梆梆水泥牆包裹的刻板形象,不論舊建築的再生改良或新建築的規劃設計,都能呈現耳目一新的面貌,才能與世界各國抗衡且保持先驅的地位。
貳、監獄建築與獄政管理的歷史回顧
筆者曾於民國81年7月奉派東成技能訓練所首任所長,當時最主要的任務,即是將警備總部第一職訓總隊的房舍改建為符合人性化管理的現代矯正機構,接收之初原機關尚未裁撤,獲當時總隊長林高智先生協助數度進入原有房舍考察,並就管訓人犯管理相關問題向其請益受益匪淺。深入探訪,對警總時代暴動的背景因素,有更深入的認知,究其原因,硬體設施設計不良,加上管教人員專業訓練不足是為主因,茲分述如下:
一、鋼筋混凝土包裹著大通舖式的房舍,容量可達貳、參佰人,宛如龍蛇共處的大雜院,與分類分別監禁的原則大相逕庭,種下日後暴動的潛在因素。
二、通風、採光不良、扣除床舖的空間,人犯能夠活動的空間嚴重擠壓,如遇高溫的氣候,讓人有窒息的感覺。
三、人犯的管理,管教人員勤務的配置的空間,猶如圍堵(布袋型)的方式,槍械壓鎮,壁壘分明,職員與人犯根本無法互動,儼然對峙的狀態。
四、嚴厲的軍事管理,文康活動或運動的空間付之闕如,惟一的戶外活動,團體行進及軍歌齊唱。
五、課程安排與新兵訓練中心無異,除體能磨練外,平衡身心的課程,諸如德育、智育、群育、美育等提昇精神文明方面的培養幾乎被擱在一旁。
六、環境景觀幾乎以教條式的標語,及生硬的壁畫來充填,毫無生氣,房舍周邊也看不到花木扶疏的園藝景象。
民國87年10月奉派新竹少年監獄典獄長(88年7月改制為新竹監獄),到任之初,發現同仁受85年11月19日少監大暴動的影響,心理上似乎還留存陰影,管理上戒慎恐懼畏首畏尾,甚至有管理員預言少監十年會暴動一次。為消除疑慮,破除同仁心理障礙,下決心重新檢視問題所在,做釜底抽薪的改善。發現主要的癥結,還是硬體設施安全防護機能出了狀況,歸結其因素如下:
一、整體戒護區毫無分隔措施,宛如大同教區,四通八達,遇有狀況,散兵游勇,到處流竄,束手無措。
二、以學校的建築方式所規劃的勵德補校,完全忽視受刑人異於一般學生的本質,下課後集結在操場活動,管教人員勢單力薄,遇有突發狀況,難以掌握。
三、舍房配置不當,勵德大樓三層樓建築居於全監中央位置,採低窗設計,四周呼應容易,毫無阻隔設施,稍有動靜傳遍監內各角落。
四、緊鄰市區,圍牆後側高樓林立,監內戒護區無隱密性,不利戒護管理。
五、戒護勤務中心(中央台),設置在舍房走廊中心,非但無法掌握全局立於樞紐地位,遇有狀況輕易淪陷,完全無法發揮作用。
從以上兩個舊式建築的形態及結構分析,硬體設施完備才是戒護安全的最重要保障,尤其在犯罪的質與量日益惡質化的今日,建造一個讓管教人員有安全感的環境設施乃為首要前提,管教人員本身暴露在一個不自知的危險狀態,是為戒護安全的大忌,考量建築的未來,應以此為出發點,人性化的建築設計必須兼顧管理者與收容人的實際需要,才能長治久安,發揮矯正機構的實質效果。
參、監獄建築型態的演進
一、仿照監獄房舍佈局,無論是放射狀(Radial design)或直線型(Linear)的配置方式,已不再成為主流型式,相對的各種聚落式的房舍漸漸取代其地位,放射型建築在十九世紀開始受到青睞,先由美國開始採行,潮流移轉到歐洲包括法國、瑞典、德國、英國相繼師法,甚至英國學者羅傑•馬修斯(Roger Matherews)作了具體的總結:「十九世紀歐州監獄建築的風格就是放射形設計」。十九世紀末葉電桿式(Telephone-pole design)開始在法國萌芽,例如1898年法國佛雷斯尼斯(Fresnes)修建監獄時,就有了電桿式的雛型,這種設計風格對西方國家亦產生影響,其後在1913年~1914年間明尼蘇達州之監獄(Minnes ota State Prison)可以說是典型電桿式建築的體現,到了二十世紀30年代,這種建築蔚成風氣,爭相採行。電桿式監獄建築模式的特點,以中央走廊為主軸,各房舍依其監築的對象性質,對稱地分佈在走廊的兩側,舍房都是由中央走廊延伸出去,管理人員可以獨立地對各種不同功能的區域進行監控,中央走廊的出入口成為控制樞紐,對管理的良窳佔關鍵的因素,這種型態的設計在安全上比較能發揮管控的優勢,但是在復歸社會氣氛的營造較為僵化。
二、就監獄建築設計的歷史演進觀之,某種型態主角的舞台,經過半個世紀的考驗,又有新的型態登場,1983年美國奧克拉荷馬州奧爾奇特矯正中心(Ouachita Correctional Center)的庭院式設計(Courtyard design)就是典型的代表作,這種建築的特點是四合院的型態,四面的建築具有房舍和圍牆的雙重功能,四周均有迴廊相通,包圍在中央的區塊形成一個大的庭院,提供人犯戶外集體活動的場所,整體營造的氣氛像一個四合院,這種型態建築就某種角度而言,提升了高度的警戒,對分級的管理發揮應有的功能。晚近人道主義思想的蓬勃發達影響所及,新型態的校園式設計(Campus style design)亦因應而生,各種不同的房舍分散在不同的地點,其特點是各房舍獨立分佈不相連接,營造各具特色及不同功能的獨立空間,互不干擾,整體環境類似學校的園區,大大地削弱了監禁的氣氛,當然安全警戒的程度相形較低,適合開放式矯正機構或少年、婦女矯正機構採用。
三、晚近監獄建築又興起一股模件式設計(Modular clesign)的風潮,所謂模件式是指將每一個單元獨立功能的建築,再將各個單元組合成為整體的建築模式,這種建築模式西方國家稱之為新世代監獄(New generation prison),這種設計的特色是監獄是由一系列功能單元所組成,每一個單位監獄一定數量的人犯,中央多功能區的四周配置各種功能單元,每個單元是一個獨立的建築,如發生狀況緊急馳緩,不受干擾。這將傳統的集中管理轉化成為分散管理。各單元可以塗裝個性化明亮的色彩,淡化監獄嚴肅的氣氛,又稱為軟性建築(Soft architective),依此模式建築的代表作首推美國明尼蘇達興克帕高地的矯正所(Minnesta Correction al Facility-Oak Park Heights),該所分為九個自主性的單元,每個單元設計各特色,容額52名,其中六個單元受刑人參與高階系統計劃,包括工業、教育、家計管理等訓練,其餘三個單元包括心理健康,各層級醫療健康照顧以及行政管理等訓練,這些訓練都是為了提供成年男性服刑部門更廣泛的服務。由此可窺見新時代監獄技能訓練的走向,不但本身朝向自主性的管理,更提供教育訓練,幫助其他矯正機構的營運管理,提供更多的服務,就受刑人人才的開發與利用,及減輕監獄人力的負擔,發揮雙重的功能。
四、二十一世紀監獄建築的新方位-高層監獄建築的崛起,近十年來監獄建築又興起與都市共存共榮的新風潮,高層監獄建築聳立在大都會的繁榮地帶,為消弭建築物本身與地域的違和感,設計上更絞盡腦汁打破監獄在一般人心中的刻板印象,舊式的圍牆已不再是新型高層監獄建築的必備要件,設計的主軸朝著「不像監獄的監獄」規劃,亮麗的色彩,活潑的造型,生動的線條,巧妙地融合社區的活動空間,保留綠地與社區共享資源的設計。
考察高層監獄建築背景,與近年來遷建覓地重重受阻,住民抗爭、圍堵等反對運動,讓主事者裹足不前,除了原有對受刑人標籤的排斥心理,更加上環保問題的糾葛與阻擾,只好原址重建或分區修築,以舒緩迫在眉睫超額收容的壓力。高層監獄建築在歐美已蔚為新潮,但亞洲國家仍以日本的腳步最快,而座落在東京都葛飾區最繁華地區的東京拘置所(看守所)的改建,即是典型的代表作,該所自1977年開始改建,2004年完成建築總預算360億日圓,建築物面積8萬平方公尺,十層樓,收容總額3000名(被告2200,受刑人800名)舍房分配被告獨居房佔七成,受刑人獨居房佔五成。舍房外觀無鐵窗及柵欄,活動空間包運動場均採室內設計。日本法省稱這是二十一世紀最符合收容人需求的現代化高層監獄建築,其發揮的效益究竟如何,吾人拭目以待。
肆、監獄建築的新思維
隨著社會環境劇烈的變遷以及犯罪情勢的發展,目前的監獄已無法滿足收容空間的需求,各監院所雖經遷建、改建的努力,新的設施與國外矯正機構相較,應是毫無遜色,惟矯正思潮不斷翻新,建築的思維空間的設計、環境的美化更是日新又新,如何結合社會資源的再開發利用,成為新的研究課題。另外,監獄建築須有前瞻性,例如自95年7月1日新刑法的實施,監獄面臨長刑期監獄的人口壓力,衡酌社會情勢以及經濟條件的發展,預想可能衍生的問題與變化,未雨綢繆,如何創造宏觀的監獄建築新思維,個人提出數點努力的方向:
一、舍房的設計應以人性為出發點,考量最小限的監禁壓力,營造出鼓勵人犯的自尊心,實踐自我改善的氣氛與生活空間。
二、建立一套全國性的監獄建築標準,具體訂定各類型矯正機構的規模及其安全設置標準。法務部曾於民國87年委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進行「法務部監院所建築工程新建面積標準研究」,已獲初步具體結,論應後續加強研究,完成一套符合國內監院所建築準則,邁向國際化的矯正思潮。
三、專業監獄導向的細部規劃建築設計乃時勢所趨,鑑於新類型的犯罪問題不斷浮現,例如毒品犯共用針頭引發的愛滋病浪潮,對犯罪矯正產生新的衝擊,愛滋病專業監的規劃即屬刻不容緩;刑法修正後重刑增加的後效,高齡(老年)監獄亦必須未雨綢繆;另有關交通過失犯的監禁處分,我國迄無專門的收容機構,依交通過失犯及酒駕的罪質而論,其性格與一般刑事犯罪迥然不同,設立交通專業監獄應加考量。
四、以分散式單元的管理取代集中式的管理,各單元依其特性提供不同的矯正計畫,例如職能訓練單元、一般教養單元、醫療單元教育單元、釋放前準備單元等,建築上亦須參酌各單元的特性進行相應的規劃設計。
五、監獄建築須結合社會資源並充分有效利用,監獄不能自絕於地域社會,舉凡作業廠商的招募,技藝訓練人才的聘請,各項志工人員的參與,地方產業的共同開發,藝術人文活動的拓展,乃至醫療衛生系統的支援,均需要借重社區的資源網絡,方能使監獄順利運作,規劃設計時應將地域社會鄰近的相關因素,全盤納入考量。
六、迎接數位時代的來臨,所有警戒、警報、監視、監控系統應完整密佈各角落,使戒護區無任何死角,透過數位監控及錄影系統,非但可以達到省力化,日後亦可檢視任何檔案資料,達到社會期待管理透明化的目標。
七、提供員工最舒適的工作環境,應是監獄建築規劃設計的重點課題,工作人員朝夕與人犯共處,面臨相當大的危險性與精神壓力,因此,戒護空間與職員的生活空間應明顯區隔,避免相互干擾,無論是職務宿舍或是戒護區備勤待命的休閒空間,須有完美的規劃,才能確保戒護管理的品質,凝聚更高昂的工作士氣。
八、犯罪矯正工作是救人的神聖事業,應融合永續經營的建築理念。監獄為實踐改善犯罪人,防衛社會預防再犯,建築理念的最高指導原則乃為創造更人性化的自我反省空間及矯正人性的特殊設計。誠如日本獄政學家有馬四助郎所言:「為確保神聖的刑罰,監獄建築反應最高道義標準,往昔單調乏味的牢籠型態,應轉向普通家庭型態,以合乎時代的要求」,監獄建築的模式應回歸到家庭的基本型態,在此透過各式的教育與關懷,幫助受刑人重新回到家庭的懷抱,監獄不再是單純的監禁它應該建構一個可以創造新希望的地方。
伍、環境美學與監獄建築
黑格爾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美是精神文明的標誌,美能使人心情愉悅,精神振奮,能淨化人的心靈,推動人去攀登理想的境界」,國內設計家莊修田先生在其發表的論文中提到:「人塑造什麼樣的環境,環境就塑造什麼樣的人」,「我們在塑造實質環境同時,也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心理環境」,可見人與環境互動的關連性,賞心悅目的空間設計,加上幽雅宜人的庭園景觀,不但可以舒緩監獄暴戾之氣,推翻老舊圍牆包裹的刻板形象,在環境藝術營造氣氛帶動之下,摻和建築美學創意理念,譜以綠蔭盎然的景物,回歸素雅純樸的風土,讓收容人置身其中,必能引發心靈上的共鳴,調整內在的自我,達到美化心靈的效果。
一如前述,近代監獄建築不再以安全牢固為已足,它還須具有營造教化氣氛,淨化心靈的功能取向,因此,矯治機構整體的建構以及庭園景觀的規劃設計,成為一種新的追求,它挑戰的終極目標就是創造希望,如何巧妙的善用地形景觀,融合大自然的韻律,調整收容人心境發揮潛移默化的效果,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曙光。
一、色彩心理與監獄建築的關連思考
色彩的運用對環境的塑造與心理上的感受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往昔監獄的建築,偏向晦暗深沈的顏色、鐵灰、深咖啡、墨綠為主要基調,加深監獄的沈重的負擔,單調嚴肅的色調難以營造活潑富朝氣活力的生活意識與想像空間,徒增拘禁環境的束縛感。新的思維應突破單色系的原有結構,以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單元,不同的功能賦予不同的色彩,多樣性的組合,以鮮亮明快的色調活化視覺上的感受,更直接挑起內心的生機與活力。就色彩的象徵性而言,如紅、橙、黃、白屬於積極色彩;綠、紫、灰屬於中性色彩;藍、黑則屬於消極色彩。各種顏色也有正面及負面的異象,一般而言綠色、黃色、紫色、白色給人健康、希望、優婉、純潔的感覺。因而日本監獄建築等準則第五章建築物之規劃-第四十條就特別提到色調的選擇,「室內色彩以淡綠及淡黃為主,天花板及牆壁上緣得以白色為之。建築物及其他附屬設備得塗以其化色彩,但須避免刺激性」。此提到的刺激性色彩,諸如紅色,正面的象徵喜悅、熱情,但反面象徵憤怒與恐怖;黑色正面象徵靜寂、嚴肅,但反面象徵悲與黑暗;藍色正面象徵優雅、和平,但反面象徵憂、哀愁。因此色調的柔和與建築物本身功能的搭配,無論視覺的感受或情境的塑造,特別是沈澱收容人的情緒,調適心中鬱卒的感覺,藉鮮亮明快的色調激發生機與向上的意志力。
色彩與人類的行為產生的影響,已獲得臨床心理學家的證實,實驗證明粉紅色對情緒暴躁者有安靜的作用,美國甚多的監獄隔離房採用粉紅色,據專家的報告指出,其對滋事者的鎮靜效果比服鎮靜劑或帶手銬更管用,色彩在無意識中影響人們的心理也左右了感情,值得深入探討。
二、庭園景觀與教化輔導的結合運用
往昔監獄中庭園景觀規劃與佈局大抵以就地取材或即興式個人領導風格走向為主,各隨其所好,欠缺統一的規劃,這對整體性的景觀風貌往往造成不協調的現象,尤有甚者更將濃厚宗教的異象蘊涵,相當勉強地置入其中,不但對庭園景觀品質的改善與提昇毫無助益,反而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作用殊為可惜。
在規劃設計中必須讓人嗅出人文的馨香氣息,才能發揮陶冶心性的最大效果,如何在景觀設計中呈現出符合矯正教育的特殊求,提供幾個思考的方向:
(一).庭園綠化可朝立體的規劃,較富層次感,創造四季常綠日日有花的景觀面貌,惟應注意植栽不得妨害戒護視線與安全。
(二).可結合監獄藝術創作的成果,巧妙地粧點在庭園中,激勵收容人積極創作,提昇精神文明,賦予更大的榮譽心與參與感。目前各監獄都有開發藝術職能的各項技藝訓練,尤其陶製各款雕塑品,都可美化環境的藝術景觀,當然戶外的佈置,應考量耐風雨的材質,以免受侵蝕影響外觀的整體美。另外在深遂的長廊、聯結通道或迴廊亦可開闢為藝文展示櫥窗,搭配精美的設計譜以柔和的燈光,創造出優雅的意境,並環境品質的提昇,身心的舒暢都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三、園藝治療(Horticultural Therapy)
園藝及景觀治療的宗旨乃是為弱勢者代言,並讓他們生活人性化,更接近身處的大自然,透過園藝對植物的感官刺激(包括視覺、嗅覺、觸覺、味覺)與照顧植物的過程中,得到治癒身心健康的療效,歐美日等國已經實施有年,對象包括精神醫院、教養機構、復健醫療院所、學校、監獄等處所,我國監獄原具有園藝訓練的雛型基礎,當下各國對矯正處遇技術的探求不餘遺力,園藝治療可與監獄景觀結合,不但收容人對生命價值的探求,及身心改善獲益,再方面監獄的景觀亦可進一步詮釋,創造更綺麗的前景,值得大力提倡與推展。
四、重視擁擠效應的負面影響
美國學者斯特克勒(Stokols, 1976)提出對擁擠經驗的論述中說:「至少有三項理論見解提出來作為了解人們擁擠的經歷、心理經驗和行為者表達之基礎:刺激負荷(Stimulus overload)、行為限制(Behavioral constraint)和生態取向(Ecological orientation)。」一如名詞之含意,刺激超負荷模型,提示我們擁擠的經驗及其行為結果,都是在高密度狀況下遭遇過度的實質的和社會的刺激所造成者。與人密切親近時,我們必須比平常處理更多的訊息,於是造成了超負荷。Paulus, Cox, McCain 和Chander (1975年)在一所聯邦監獄內為監犯作一種人數配置作業的試驗,以決定其構成擁擠的標準。研究人員發現被安置在高度擁擠狀況下的監犯,比安置在較不擁擠狀況者,表示出較不能忍受擁擠的壓迫。比較擁擠的狀況對於實質環境亦產生較高的消極性感情反應。擁擠的現象長期間引焦慮性的效應,這對於監獄的管理與人犯的情緒造成負面的影響,如何有效疏解亦為監獄建築最大衝擊的課題。
Sommer 以另一個角度探索監獄對受刑人負面的影響包括:
(一).反個性-由於環境中日常行為已高度機械化,個人從事獨立思考動之能力減退。
(二).反文化-養成監獄社會的價值觀和態度,而不是「外界」的社會。
(三).創傷-心理或社會的烙印影響,使自尊減退。
(四).疏離-個人在身心方面與外界各團體機能脫離,而實際上他應該擔任一重要角色(在職業、家庭、朋友、親戚方面)。
(五).刺激剝奪-視覺實質或社會的刺激變化機會減少,乃導致一旦進入和接觸現實世界,即有受打擊的感受。
Mc-Cain, Cox 和 Pauls等人的研究亦發現監獄中的空間亦可能發生醫學上的後果,因為擁擠有誘發緊張的副作用,能夠產生對受刑人行為結果的最大實質因素就是空間,空間上的大小及相關的隱私性、領域和擁擠等觀念,都是監獄設計上重大的因素。
目前國內超額收容問題非常嚴重,超額收容高達百分之十五以上,疏解監獄擁擠問題迫在眉睫,加速增建改建監獄的腳步不能再躊躇,應及早因應,否則獄政管理品質將陷於低下的危機。
一、永續經營的環保概念
二十一世紀監獄建築理念更要重視的是環保的課題,無論從環保的觀點,經濟的觀點或健康衛生的觀點,都必須深加考究,如房舍之自然採光,規劃時須考量房舍的形式、方位、配置;溫度溼度之控制,須考量氣流通暢,建材的選擇,建築物的高度四周環境的關連性;節水措施須考量有效的管控,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維護監獄寧靜,管制噪音須考量區隔部份作業工場或特別處所(如鍋爐房、發電機房);廢棄物加強管理須考量廢棄物的減量與再生廢污水處理,管線之整體規劃,長年來監獄最困擾即是化糞管線阻塞問題,應採不易腐蝕之材料以維安全,以長遠維持的觀點而言,明管較暗管為佳。
成大建築系江哲銘教授極力提倡「地球永續人本健康」的建築理念,他詮釋建築的目的,就是解決人類生存空間的問題,其中包括的不僅只是純粹的美學主義與空間幾何,而是具有舒適安全,健康以及地球環境的協調性等全面性整體考量,個人以為未來監獄的規劃亦必須以健康建築(Healthy Buildings)為基石,除了物理的環境因素之外,更必須涵蓋主觀的心理因素,另外加上管理者與受刑人互動的環境因素,為國內監獄建築創造新的思維。
二、舊建築物的再開發利用
考察目前尚未遷建和改建的監所計有基隆監獄、基隆看守所、桃園監獄、新竹監獄、新竹看守所、彰化看守所、台東監獄等處,值此國家財政困難之際,覓地搬遷恐非易事,如何克服瓶頸,改弦更張,老歌新唱,舊建築更新再利用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監所舊建築隱藏最大危機是安全上的考量,戒護運作上的機能障礙,其次是生活及容量空間的侷限,此等問題對人犯的管理及長期監禁受刑人產生潛在的弊害,必須針對缺失設法謀求改善,開創新局重建生機,賦予新的價值。
案例一:竹監戒護勤務中心改建經緯
個人於87年10月17日接任新竹少年監獄典獄長後發現原有中央台置於舍房通道,上除了運作空間功能性不足外,在整體戒護監控的位置亦出現甚多盲點,鑒於過去少監的歷史,60、71、85年曾發生三次大暴動,中央台均淪陷,導致場面失控的慘痛經驗,遂有全面改建中央台的規劃,再就原有中央台的缺失,細部研究,發現諸下的問題:
(一).原有中央台值勤台置於舍房走道中間,又緊鄰樓梯出入要道,位居交通迴旋樞紐上,中央台主任值勤時,頗有背腹受敵之威脅的不確定感;夜間又與舍房勤務重疊不清,且又不易監控其他場舍造成自身盲點。
(二).中央台各項監視、警戒、安全裝備系統,都侷限在狹小通道上,無法與收容人活動舍房有效區隔,一旦遇突發狀況,自身立即陷入危險處境,收容人可立即癱瘓戒護區整體指揮體系,造成戒護安全失守。
(三).中央台是各區狀況處理的中樞,尤其每遇到收容人病危之際,處理得宜與否攸關收容人生命之存活,侷促空間中無法放置簡易救護器材以供緊急之用,極為不便。
(四).每日進出高達近百人,電腦資料查詢、照相及指紋核對等,均無腹地可供使用,不僅造成人員調度不易,又無法有效區隔各類收容人,造成違禁品流竄,收容人監控不易之弊。
(五).中央台座落在建築物中間不僅其前後陰暗不已,更造成通風採光不佳,形成其夏季悶熱、冬季寒冷的惡劣環境,無形增加了值勤人員的身心負荷。
古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改建中央台為首要,囿於政府財政不足的窘境,籌措經費便是最大挑戰,如何在有限的經費下,善巧的運用經費,全盤考量周詳的設計,才能把有限的經費與現存的建材,運用在整體的空間格局中,活用空間可以有效發揮紓解擁擠雜亂之感覺。且一般收容人一旦入監,在心理上自然會有「可預期性」的恐懼壓力狀態,因而在規劃上我們除了解決中央台本身潛在問題外,規劃符上更應注意符合人性需求的設計,其方向如下:
(一).美觀兼實用性
創意的空間設計,搭配著古樸色系與現代藝術創作,再結合中庭景觀造景,融入格局雅緻安逸的櫃台,一方面充分利用空間領域,藉技巧設計產生美化視覺的感受,另一方面將所有警戒監控系統操作裝備隱密性的規劃,發揮高度的機密性與統合運作的功能。
(二).柔和兼安全性
中央台設計本身因戒護安全考量,在層層鐵窗、鐵門包裹下,有賴創意的線條構思增進柔和感。柔和的視覺空間,可以有效舒緩心理壓力,陰肅冰冷的氣氛刺激情緒的不安,所以在安全性的整體考,配以柔和色系的包裝,帶給人們溫馨的感受,尤其對初入監者的心靈,增添一股心靈上的安定作用。
(三).莊嚴兼功能性
「莊嚴」是中央台設計應具備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必需要有足夠空間搭配,以彰顯現整體運作功能,高價值的呈現,須結合實務的經驗與智慧,縝密的思考與佈局,更能襯托出莊嚴肅穆的氣氛。
監獄舊建築的改建,需遷就舊建築的結構,除了開拓合適的空間,創造一個新的環境,又能融入舊建築中,殊為不易。竹監中央台之改建歷程如下:
(一).施工時間與評估作業
自89年5月16日動工至89年12月30日完成,歷時六個多月,並於90年1月2日正式使用。
(二).從設計圖至製作1/50之全景模型,幾經戒護安全與教化理念考量乃至設備功能、景觀設計搭配等前置作業歷時一週,最終確定本監營繕隊有足夠能力自行施工,再由總務科購料,自行施工。
(三).在有限的經費下,除了善巧運用舊建材外,每項設計更是精心策劃,其施工過程、材料運算,都經審慎規劃。
(四).專業技術人才,均由竹監收容人中精選後再分組施工,包括木工組、鐵工組、泥水組、板模組、水電組等五大類,成員共20幾名歷時六個多月,施工中歷經無數次的細節討論,同心協力克服各項困難,終至完工落成。
興建項目與施工材質:
(一).中央台面寬32.7尺、深22尺,計24.5坪。
1.內部設有:中央台櫃台、不鏽鋼鑰匙箱、戒具箱各乙個、木座椅、消防櫃兩個、防火天花板、閉錄監視器原木架、不鏽鋼電動門、不鏽鋼鐵窗、拱型不鏽鋼烤漆圓弓、圓木四方柱。
2.外牆立面:不鏽鋼帷幕牆加玻璃馬賽克圖騰造型牆。
3.入口大門:烤漆不鏽鋼造型鐵門,正面透明處全部設10mm厚之防彈PC板。
(二).接收室一間,寬13尺、深22尺,計7.9坪。
內部設有:廁所一間:地面設木紋塑膠地板,入口設立不鏽鋼鐵門。
(三).新收查核室一間,寬13尺、深22尺,計7.9坪。
1.內部設有:職員廁所乙間、資料電腦原木櫃一組、指紋原木櫃乙台、照相原木架乙組、職員便當盒原木櫃乙台。
2.入口設有:不鏽鋼鐵門。
(四).中庭平台:設有2000年造型圖案,屋頂為PC板鋁架採光罩。
(五).無障礙坡道:採左右環抱造型,設有ST扶手,地面鋪設止滑車道磚、導盲磚、洗宜蘭石。
(六).走道:地面鋪設羅馬復古石英地磚、排水溝用鍍鋅水溝蓋。
設計理念與功能效益分析:
(一).中央台櫃台:提昇指揮中樞功能,位置獨立於舍房勤務之外可以全面監控戒護區內動態,拱型弧線設計讓人視覺寬敞清楚,基座升高暨莊嚴又不失肅穆的氣氛,呈現人性化的空間品味,自然也就無形中培養合理人性化的管理條件,而達潛移默化之功。
(二).無障礙坡道:因基座升高,採左右弧線環抱造型,在人性化的考量下採用止滑車道磚及導盲磚,洗宜蘭石的設計方式讓使用者更有安全感。
(三).接收室:獨立進出管制門,做為出入監收容人暫時區隔之場所,可以免出入人員混淆不清而達徹底管制效果。
(四).查核室:輔助中央台查察收容人,電腦基本資料及照相、指紋建檔處理,同時也提供簡易救護器材,以供緊急應變之用,確保收容人獲得最佳之保障。
(五).鐵門窗:強化指揮中樞之安全避免危急之際遭受破壞,正面採烤漆造型鐵門,左右兩側為ST方管造型鐵窗格局穩重大方,大樓內面第一道鐵門以方管焊接組合,第二道採行電動門,以因應緊急時加強戒護安全功能,以免指揮中樞淪陷於收容人之手。
(六).隱藏式鑰匙、戒具箱:隱藏式的設計強化了中央台控管功能,鑰匙箱設有二式鎖匙及密碼制器,另設有監控鑰匙連線警示燈,以利掌握鑰匙動態。
(七).升高風雨走廊:屋頂採綠色PC採光罩,讓視野寬敞色彩柔,提帶收容人時既方便舒適又可避免雨淋。
(八).觀造型牆:造型圖案面搭配拱型ST圖案,既可讓值勤人員有更好視野,也強化心理視覺美感,其圖案內涵展現鼓勵收容人,開創人生新境界。
(九).中庭造景:地板舖設羅馬復古石英磚,搭配階梯式平台,增添層次感,兩側植韓國草,襯托出樸實柔和的感覺,除造型景觀外,兼可充當各式人員進出管制集合場所,莊嚴中又不失其祥和氣氛。
藉著優良的空間設計以柔和曲線包裹著冷漠的建築再搭配溫馨色系的裝飾,經由各點線面的全盤考量,所以在規劃上相對擁有絕對的戒護安全功能設計,因而被報導為全國唯一五星級飯店監獄的中央台,雖然這樣的美稱有點不太適合監獄本身的角色,但如果在戒護安全無虞又可有人性化的設計時,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監獄的環境其實也可以很活潑。
案例二:「風簷書齋」及再造庭園景觀
桃監核定收容額1275名,因超收問題相當嚴重,經常收容人數高達二仟名以上,戒護同仁勤務甚為辛苦,責任綦重。為舒解工作壓力,在有限經費下,集腋成裘,籌建休閒中心,讓同仁在休班備勤時間,沉澱一下心情,舒緩緊繃的情緒,以儲備更旺盛的精神與體力,全神投入戒護。
本案經於93年6月發包施工,工程費僅38萬餘元,歷時一個月完成,由於該建物是利用備勤室前屋簷走廊修建而成,又嘗讀正氣歌並序中有一段古詩:「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風簷兩字,意境相當深遠,遂取名為「風簷書齋」。並於93年8月3日正式啟用。
參照坊間書房與咖啡屋複合型態之經營理念,藉閱覽休閒輕鬆小品文章,享受柔美音樂,品味香濃咖啡,真正達到放鬆心情的感覺。
囿於經費,特商請名建築師陳聖中先生友情義務贊助規劃設計,以嶄新的思維,突破侷限空間的藩籬,營造清幽的氣氛,點綴樸實雅緻的造景,再譜以柔和的燈飾,堪稱「小而美」的建築設計極品,陳建築師的用心,全體同仁咸表感佩。
另為節約經費,該監陶藝班亦全力支援,重要的裝潢飾品,均由該班主管林定蒼率同學研發製作,如「風簷書齋」及「RELAX CENTER」陶製牌坊,將泥漿鑄模方法燒製而成,外觀類似木質雕刻,別具特色,使桃監陶藝技術開發,更上一層樓。
風簷書齋的完成啟用,不但達到舒緩情緒的效果,更提昇工作同仁更優質的精神生活內涵。
另桃園監獄戒護區唯一的中庭,因地勢低窪,除了中央走道之外,其他周邊花圃逢雨必淹,甚感困擾,於是著手改造庭園之規劃,融合日式庭園與休閒農莊的新思維,庭園植栽以小葉欖仁及櫻花為主軸,兩側並造景,石凳、山水、魚池、潺潺流水聲、悠游的三色錦鯉,配以彩色LED燈光,如詩如畫宛如世外桃源,顛覆監獄的刻板印象,成為同仁跟收容人心靈SPA的最集景點。兩座魚池蓄水量達到四十公噸,發揮蓄水防災的雙重功能,不但解決水患問題,整體景觀煥然一新,一舉數得,堪稱舊建築景觀再開發範例。
陸、再造永續監獄建築之美
監獄建築也可以成為永續建築的藝術精典之作,它不但是刑罰執行的場所,更是孕育矯正文化一脈相承的歷史建築,研究某一階的建築規模、建築特色可以忠實地反應刑事司法制度以及犯罪處遇思想的變遷,從時間的進程與歷史的軌跡亦可清晰的反映犯罪情勢的推移,監獄所代表不僅是人犯生活的牢籠,更是人類文明不斷轉化演進的具象表徵。早期酷刑、虐待的監獄影像隨著刑事思潮的更迭漸漸隱退,刑罰的實質內容產生深刻的變化,從人的身體懲罰轉向心靈的矯治,重塑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監獄的未來充滿著開創性的挑戰。
時下監獄的犯罪人口不但飽和而且呈現負載的狀態,無論是現地改善或地覓地重建,都必須以全方位跨領域的觀點來追求監獄建築的新境界,從宏觀的角度看監獄建築,監獄環境的規劃除了安全考量,不斷導入新科技兼顧「省能」「省力」之外,結合藝術美學營造「人文精神」價值的實質內涵,將是二十一世紀監獄「健」築的新指標。
精湛的建築即是極品的藝術創作,綜觀日本監獄早期建築,每件作品蘊含時代的意象細膩的巧思,雖然歷經改建的洪流,但經典之作都被政府完整保留明訂為重要「文化財」,成為彌足珍貴的歷史古蹟。從這個角度切入,審視未來監獄的建築,必須以更嚴謹的態度,以永續的建築理念,融合建築藝術思考與創作邁向現代監獄建築新視界。
本會為內政部登記合法之非營利社團法人,接受捐款,並可憑據依法報稅。
懇請大力支持,共襄盛舉,俾得圓滿實現本會任務,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