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人:匿名
日期:2017-05-01 11:53:45
瀏覽:367
回覆:4
Q
請問觀護人會巧藉關懷名義時常找護刑人麻煩算正常嗎?
本人是務農,護刑期間有請假回家工作時長被告誡,告知觀護人,觀護人卻回我:你是不是理解能力不好,我爸爸是農民他卻很聰明!
像這樣合法嗎,觀護人不是應該站在法律已經受刑人中作磨合點,為什麼讓我感覺我像是它們的業績?
回 應:思齊
日期:2017-05-09 09:53:24
1F
有些事,需忍,勿怒;
有些人,需讓,勿究。
嘴上吃些虧又何妨,
讓他三分又如何。
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所以>
生活不是戰場,無需一較高下。
人與人之間,
多一份理解就會少一些誤會;
心與心之間,
多一份包容就會少一些紛爭。
因為>
做人,精一半讓一半;
做事,求一半隨一半。
事事不能太精,太精無路;
待人不能太苛,太苛無友。
懂得退讓,方顯大氣;
知道包容,方顯大度。
回 應:塵緣
日期:2017-05-08 16:58:45
2F
護刑者:您好!
謝謝您對他人的寬容!
與您共勉>「溝通」的哲理!
與男人溝通,不要忘了他的面子 ;
與女人溝通,不要忘了她的情緒 ;
與上級溝通,不要忘了他的地位 ;
與老人溝通,不要忘了他的自尊 ;
與年輕人溝通,不要忘了他的直接 ;
與兒童溝通,不要忘了他的天真 。
回 應:護刑者
日期:2017-05-06 14:03:55
3F
謝謝 您的文筆真的不錯。
只是我的問題我個人覺得是領導的人本身有問題,名為觀護,學習又是心理諮商,可行為卻好像要扼死其他護刑人一樣,有點人性化管理情緒化控制,本來想檢舉他的,看完您的文章心中壓力釋懷多了,您善良保住了他的官位。
回 應:塵緣
日期:2017-05-04 11:51:36
4F
是否因溝通不良,致雙方產生誤會?
人生嘛;若僅以一種態度走天下,必然處處碰壁 ;
倘能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多懷自省心、才能四海通達 。
有時候,生活就是一種妥協,一種忍讓,一種遷就 。
所以,有時候,遷就忍讓也是一種智慧 。
祝福您>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