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矯治工作之新思維>林瑞欽雙博士教授佳作供參!(201~325篇)
加載中... CHINESE CORRECTIONAL ASSOCIATION

犯罪矯治工作之新思維>林瑞欽雙博士教授佳作供參!(201~325篇)

首頁 協會⽂章 矯正新知 矯正處遇與新法令介紹 犯罪矯治工作之新思維>林瑞欽雙博士教授佳作供參!(201~325篇)

 【犯罪矯治工作之新思維 -- 201~325篇

 

    引言:轉貼犯罪矯治學術供分享>按:林瑞欽教授係英國諾汀瀚大學心理學博士暨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擁有雙博士學位的他,胸藏萬卷,龍騰學海,斯文斗望,吾道嚴瞻。彼現任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教授,曾任新竹「玄奘大學」社科院院長,林教授近常應邀至中國各頂尖大學作客座教授暨作專題學術演講,桃李滿天下。彼精通行為科學,特別是人類行為的改變方面,著墨甚多,爰徵得林瑞欽教授之同意,轉貼其短篇論述供分享,以饗本會讀者。

                       本會 吳正坤 監事 2016.10.29 

 

( 後記:林瑞欽教授於2017年01月14日上午10時,在台北「國際大飯店」召開

  華民國犯罪矯正協會 之理、監事會議時, 榮獲林政宏理事長 予 頒發

 「榮譽顧問」聘書  )

 

(201).「心存善念行善事」是一種分享!


             *.林瑞欽教授 2019.06.01


    我的老同事給我一個任務:寫一篇有關「善念」的短文當序。

什麼是「善」呢?當成動詞,「善於…」是表示這個人很會處理或做成什麼。

但是名詞:「善」意謂著是好的、正的、有益的、幫助的、造福的;其反面

是「惡」,意謂著是不好的、壞的、邪的、無益的、沒有幫助的、威脅的。

    近年流行著「正念」一詞,它是英文翻譯過來的,它的原意是專心致志的,

一時間與我對專注的意義「認知」是有所落差的。這也老同事要撰文討論的

「善念」有很大的概念落差。

    為何要「心存善念行善事」,就宗教的觀點是為著「輪迴」,是為著「因

果」,是為著「來生」。「心存惡念行惡」,則自己或子孫會有不好的報應。

我個人則是偏重於「今生」的論述,人活著是要快樂,但「心存惡念行惡事」

卻容易活在焦慮不安中,而且容易不斷的擴大自己的需慾,這對自己的身體

與心理是一種消耗,不是蓄積「正」的能量與氣神,如此生活就不易得到快

樂。其次,當你擴張你的「需求」時,就會壓縮別人的需求滿足,也就容易

與人結怨、發生衝突,這自然不會快樂。

    然而「心存善念行善事」會讓自己對資源的消耗有所節制,也會協助別人

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這就會得到他人的感謝,而有著「正向」的社會回饋,

彼此能「和樂相處」,你就能過著快樂美好的日子,那你就免於掛慮與憂患

了。

    「心存善念行善事」是一種分享,是增廣自我的唯一途徑。這也快樂渡過

你的人生,而無憾事的「圓滿終局」的實現。

 

(202).此際「賞荷」宜早不宜晚


           *. 林瑞欽教授 2019.06.7

 

    鳳凰花開,炎炎夏日,到了端午節,天空滿是黃澄澄的阿勃勒花,風一吹,

地面成了黃金地毯,台中市「興大路」的綠園道,不妨去走走。

    夏天的荷花就是那麼吸引人的眼睛。有鑑於我有攝影花朵嗜好;故而常去

台北拍攝「植物園」與「至德園」池塘的荷花與蓮花前者因歷史博物館那

一段路在整修,「大賀荷」似乎已近尾聲,但「牡丹荷」正艷麗盛開;「至

園」的池塘小而安靜,在「故宮」前一站,下車走到對面,也可先到

「故宮」,然後順著車道走下來,路程約八分鐘。台中市則有「東勢林業文

化園區」是在「東勢高工」旁、其次是「亞洲大學」荷花池,兩池子皆以粉

白色「荷花」為主;其三,是進南投「中興新村」之路的兩旁,以粉紅的

「大賀荷」為主。

    趁端午節連續3天假日去走一走,但「賞荷」宜早不宜晚呀!

 

(203).晨語>「濫用/依賴非法藥物」者,平日抽煙廠牌

                     之分析!


           *. 林瑞欽教授 2019.06.08

 
    多年前,我知道「濫用/依賴非法藥物」者,幾乎都有「抽煙」的癮,這讓

我想知道他們在抽哪個牌子的煙。不同牌的「香菸」除了菸葉外,是有許多

香料摻雜其中,其成份主要是「尼古丁」,自有不同廠牌的尼古丁含量自

0.1至1.0不等。

    因此,我曾調查在監獄中的「濫用/依賴非法藥物」受刑人,平日抽煙的

廠牌。

    基本上,主要的有15種廠牌,男女雖有別,但以下列六種為多:

「峰」>(男=18.8%、女=32.8%)、

「七星」(淡)>居次(男=17.6%、女=22.2%)、

「七星」>(男=14.8%、女=24.4%)、

「長壽」(黃) >(男=13.6%、女=3.3%)、

「長壽」(白) >(男=13.1%、女=3.9%)、

「黑大衛杜夫」>(男=11.9%、女=8.9%)

    女性收容人,較喜抽「峰」、「七星」、「七星淡」、「黑大衛杜夫」,

男性收容人,另外還偏好「黃、白長壽」菸。

    一般說來,「峰」的尼古丁含量是較高的。目前監獄對男受刑人的抽菸

行為,是定量.定點.定時,女監則全盤戒菸。我們在做藥物濫用戒治實驗時,

卻發現也產生了「戒菸」的實驗效果。

    另外在「海洛因」復發研究時,更發現煙癮對男女海洛因戒治者的復發決

意有顯著的解釋效力,這即是我強調在強制戒治時要推動「戒菸」的重要性。

 

(204).晨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林瑞欽教授 2019.06.10


    今日,急忙之間,由台中搭上05:45的國光號,前往台北,這是我於東吳

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之本學期最後一周的授課。「透早」往北行,終告

一段落了,今天亦是與我六十八年前來到這世界那一天的陰陽曆相同的一天,

原長居英國的女兒恰好也在台灣,她要跟她的女兒幫我慶祝一下,我也要

提早祝賀我的小孫女Cara三歲生日快樂。我的孫子女滿三歲時,我會發給他

們一個祝賀的幸福紅包。以往我常聽說:過生日時,「老人吃肉,小孩吃打」

(台語發音)。

    現在的人,小孩是寶,不能打的,一打就是家暴。然而面對著「高齡」者愈

來愈多,老人因與其成年子女的衝突而受暴的情形日漸增加。

    我們對一家和樂融融的期待,似乎日漸渺茫,該怎麼減少「親子衝突」與

「家內暴力」呢?衝動控制、溝通技巧、與氣憤管理,顯得日趨重要,傳統

的「孝道觀」,與「子女教養觀」需要與時俱進。

    昔時,流行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之說,已經成為不合時宜的神話。觀

察那些「物質濫用含酒精與非法藥物」的矯正機構受刑者,他們在家時常有

家暴的行為發生,有鑑於此,我認為要多管齊下:對在監所的受刑與受戒治

者,施與「系統性」的親職教育,以改變渠等不當的子女「教養觀」與對父

母等長上的「孝道觀」。

    其次,是對受刑人的子女,提供適時的「生活輔導」含人際、行為、心理

與教育等輔導。其三,是提供渠等父母的關懷。其四,對「曝險」的弱勢家

庭「定期訪視」輔導,尤其是「物質濫用的高危險群」家庭之監控更是迫切

需要。
 

 

(205).夜語>「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林瑞欽教授 2019.07.01


    六月下旬甫出國,離開台灣近半個月,回來之後也是忙,較少有時間於臉

或Line作評論,然我的內心思潮卻是翻滾的。我不關心政治人物於媒體放

話,究在吵啥?但偶然間,聽到一個参選總統的候選人,提到將來;他當上

後,要讓國內發放六歲以下的兒童福利金。但很不幸的他這個想法,受

黨候選人與當前執政「蘇院長」的攻擊,這兩個台大畢業生,且参政多

為何「識見」何其狹窄與短促,只見到有選票的老人,而毫無關注未來社

的主人--兒童。

    1986年的十一月,我那六歲半的女兒與八歲的兒子,抵達英國定居,因我

在同年八月底就先到達英國,因此他們隨即得到與一般英國兒童相同的福

金發給。我聽到兩位資深政客一直在抱怨英國財政的負擔,這讓我深感他

的無知與短視。就憑這一個主張,若這位臺灣「中國海專」畢業的,出線

為總統候選人,我一定發揮我的影響力替他拉票。

    我們要保護兒童,不要成為犯罪被害人,也不要讓他們成為未來的犯罪加

害人。我們要竭盡所能的增進兒童的身心健康。記得過去我女兒在抵達英國

時未滿七歲,因此天天有鮮乳可以喝。然而今天我們的兒童有多少人沒錢吃

早餐呢?一個號稱民主進步的左派政黨如今卻充滿資本主義的思維,他們現

在只注重「權力」與「利益」,這是何等悲哀啊!

    在審視一個受羈於矯治機構二十餘年的受刑人之少年發展史,卻發現其在

童年與少年時,受到多次的性侵或家暴。其成年後又受限其身心的正常發展,

而陷於性侵兒童的犯罪循環圈中。

    多年來我關注個人的犯罪「被害預防」,政府不重視這個區塊,人們更是

忽視自己的身心安全之防護。例如,為何深夜了,還要在都會區的街頭慢跑

呢?為何我們的婦幼警察,不對公園的公共廁所、都會中隱蔽空間、學校放

學與假日等兒童常活動的空間密集的巡邏呢?

    社區警政,流行過一段日子,但在「刑事掛帥」的警政,我們何嘗看到臺

灣警政當局,重視犯罪預防呢?學校教育的老師與主事者,有誰重視過學校

的安全與學生的犯罪被害預防呢?

 

(206).晨語>「認知行為療法」於矯治暴力犯罪具有改變的

                     成效!

 

           *. 林瑞欽教授2019.07.13

 

    高等行政法院近為受理「年改」集體興訟問題,執政機關究否觸及「不溯

既往原則」?暨「信賴保護原則」?移請大法官解釋。

    緣此,司法院特為兩造舉辦各界說明會,代表執政機關的律師在會上說:

「退休軍公教人員的生活費,一個月只要一萬三仟元就夠了。」而昨天下午

我因年邁看牙醫,需去印齒模,我下「牙床」缺了六顆牙,牙醫師說;要做

五顆活動假牙,印完齒模,醫師助理說;四萬七千元一付,哎呀!執政機關

的律師代表;公教人員每月區區的一萬三仟元生活費不夠用,你們要全額補

助嗎?當人活過六十歲之後,牙齒就開始掉了,如今我虛歲69,我的上牙床

僅剩12顆牙,下「牙床」剩下8顆牙齒,全口只剩20顆牙了。

    再說視力嘛!我現在看書就得將眼鏡拿下來了,讀得慢如蝸牛。每付眼鏡

貴得很,「執政黨」要不要補助高齡者配眼鏡呢?

正值壯年的「律師」與執政的「官爺們」,你們老過嗎?

    最近看到媒體報導;一個29歲的男子將女友約到賓館,然後逼問存款密

,就將其殺害,並將其十餘萬存款盜領一空,且威脅殺害其前妻。此案讓

我沉思甚久,年富力強的男人不圖工作賺錢,卻以暴力手段取財。我們的教

育、道德、價值觀、法治,出了什麼問題呢?為何人們只求滿足自己的慾求,

根本不在乎社會的道德規範,更毫不在乎法律的懲罰呢?

    不久前,曾看完殺人者的大腦造影圖像分析,也想起2003年我與研究團隊

對犯罪人的大腦造影研究,顯示暴力犯組的眼眶皮質部功能相較其他組的不

振。多年來我關注暴力的「風險評估」,明白「衝動性」在其中扮演的重要

角色。然在這研究過程中,先天與後天的競合,卻也是在我的心中翻滾著?

我們的家庭教養、學校教育、社區互動與監控又將如何起作用呢?

    我們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該不該強化親社會化的「認知」與「行為」

的教導呢?矯治機關如何強化受刑人對自己的「暴力認知」與「行為的覺知」

及「改變的動機」呢?

    的確,「認知行為療法」在暴力的認知與行為是具有改變的成效。然而,

我尋思我們是否自「動物」的飼養、相處等,以提振暴力受刑人的「同理

心」、尊重生命等「親社會化」的認知與行為呢?其次,經由「園藝」的訓

練,以降低他們的衝動性與易怒之情緒喚起。藉由「動、植物」的培育,一

方面可以讓受刑人有一技之長,另一方面,他們的親社會化行為也得以增長,

渠等「負面情緒」與「衝動性」也可以得到適當的控制。

    引頸企盼,矯正實務界或學界,能有對上述所提的想法感興趣,進行「循

證研究」,善莫大焉。
 

(207).黃昏絮語>生物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於犯罪矯治

                   上的定位


       *.林瑞欽教授2019.07.13


    今天就是滯留在大廈七樓公寓的自宅窩裡頭,午餐後小睡片刻,醒來原想

出門,但不由自主地走進「書房」整理故紙堆。估計八月之後,將會汰除

四分之一的故紙,加以回收。

    時代在演進中,桌上的鋼筆、墨水筆、原子筆、鉛筆等,我累積了一堆,

好久已未動過它們了。桌上的空白稿紙、筆記本也是一堆,忙裡偷閑,即時

就用我的大拇指,點著手機上的注音符號來寫我的雜思。惟整理兩小箱的錄

音帶,丟之可惜,存之佔空間。

    「割捨離」說得容易,做起來倒是蠻難的。自2014年從「玄奘大學社科院

院長」二度退休以來,我整理多次,也汰除不少資料,然書房的空間雜亂依

然,我曾告訴自己要寫寫東西,將往昔的研究結果整理成冊,然而退休已經

五年了,卻一無所成。回顧這五年,攝影略有所得,為「中華民國犯罪矯正

協會」撰寫犯罪矯治短文,累積撰述也有兩百餘篇,算是有小成。

    日前,授課學生,提到「暑假」去参加「腦神經科學」的研討,惟提到腦

科學,就是「紅」!主講者管不了自己是否真懂或假知道,反正敢講,聽的

人當然也不管聽得懂或不懂,就是興緻勃勃。我認識幾個真正在實驗室的

「神經科學家」,倒是很用功,外界可也沒幾個人認識他們。就我比較熟悉

的神經犯罪學的研究來說,對於「腦造影」的雜訊,還是受某種程度的干擾

著,受試者對實驗刺激的反應之影像判讀,相關研究發現,距離實際應用還

是蠻遙遠的。例如,以暴力殺人犯,在眼眶皮質部的失功能,要提到「法庭」

上,更是還在未開發的處女地時代,更別提到它的證據效力了。

    對於過去無「生物科學」與「神經科學」基礎的文法學科者,欲轉到「心

理學」的人來說,對「腦科學」的研究是蠻困難的。其實驗設計與研究方法

也是對他們的一大限制,更別說研究文獻的閱讀了。近幾年,我在臉書常分

享英文版的神經科學研究的貼文,但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讀過這些新聞式

的摘述。努力吧!

 

(208).夜語>情竇初開;愛情之「停、聽、看、思」

 

         *. 林瑞欽教授 2019.07.14


     近午天、去荷池、會仙子!

    因喜拍攝蓮花、荷花;我的第八條「攝影」工作褲報銷了:左膝與右屁股

處棉褲裂,趕緊收工回窩去。近年來我發現這棉質的工作褲很不耐穿,以前

什麼龍的褲,一、二十年就是穿不破。這兩年拍攝荷花時已連續出醜鬧褲裂,

去年於台北攝影,還緊急到「士林」市場買褲,否則「上課」就出大洋相了。

看來,明後天又要去「購衣」促進經濟了。

    昨日,見媒體報導,高雄「大社」19歲女,教唆21歲男友刺殺其母親一

案,感觸良深。該女13歲起即與其男友相戀,卻為其母所反對,因而懷恨萌

生殺機。這下子兩個人要在牢裡度過十數寒暑了,且與其家人的關係也將難

以修復。

    愛戀沖昏了頭,毫無思慮後果。如何教導年輕男女們,依照「停、聽、看、

思」去評估行為的後果之利弊得失,可是為預防與解決關係衝突發生暴力之

很重要的策略。

    相對地,為人父母低估戀愛中的子女在「性愛」的催化下,那強烈的「依

附」,對排除造成其挫折之阻礙的「負面思考」所產生的恨意。致而「一失

足成千古恨」,因此一昧地採取「反對阻攔」的做法,勢必造成暴力衝突之

憾事。

    為人父母者,循循善誘;宜利用「平衡」單獨與子女們聊談,就他們交往

對象的「優缺利弊」關係,加以對照分析,這是相當合適的輔導對策。

 

(209).夜語>另一層次面的「宗教觀」!


        *. 林瑞欽教授 2019.07.20


    今天於臺中市自宅窩到晨四點多才出門,到「亞洲大學」荷花池已是六時

一刻鐘了,加緊拍攝,池裡的荷花以滾桃紅邊的白荷為主。這個時候來,恰

是穗花棋盤腳架花,開始開的時候,等到明早它就凋落了。

    心血來潮,晚上突然想喝酒,掀開我的存酒櫃,見到這瓶「八八坑道」酒,

就拿出來準備開瓶!但仔細一瞧,它是1999年製造,2004年出廠的窖藏53度

高粱酒,這下子我又捨不得開了,總得找個好友來共飲啊!

    路上,我一直在想;「慣竊與暴徒,犯了罪,還到廟裡祈求神明保祐他們不

被抓去關」這種事。犯罪是做壞事,神明理當不會保祐做壞事的人。但這些

犯罪人自小就「內化」了:神明是法力無邊的。他卻絲毫不曾想過,神明會

懲罰做惡與壞事的人。

    鄉下的宮廟也常見前科累累的「董事」不乏其人,那這些人真的「改邪歸

正」了嗎?或是他們只是尋找「保護衣」而已的呢?藉著宗教的輪迴因果,

勸說受刑人不要再犯罪。這能有何顯著成效呢?

    宗教神職人員到監獄中,藉著「神諭」以教示受刑人不要再犯罪,我個人

對此種「宗教矯治」的成效是存疑的。若不能改變受刑人的衝動性、非理性

信念、攻擊性與敵意、生活方式、職業技能、社會支持系統等,對他們的

「再犯」可是「於事無補」的。

 

(210).午間小語>危險性之「風險管理」與「風險評估」!


            *. 林瑞欽教授 2019.07.22

 

    今天我於自宅,自己一個人煮了一陶鍋:蘿蔔、高麗菜、杏鮑菇、花枝丸、

與豆腐,然後加了打碎的大蒜、苦茶油、黑豆醬油、一顆檸檬,湯很鮮美。

我將「生啤酒」倒入放着剩下的檸檬變成了「檸檬生啤酒」。餐後就剝着上

回阿志(忘了他已改為甫學了)來看我送的「黑金剛花生」。這是美好的地中

海式午餐呀!

   昨天我去拍攝荷花途中,一直在想「危險性」與「風險」評估,前者是在

中國大陸法學界用的詞,也是英文「risk」的中譯。我則譯為「風險」,

「危險性」則英文是dangerous 。

    當一個人雙手持刀,混身酒味又高聲怒罵,則此人當下是具有危險性的,

他殺人或傷害人的可能性是高的。因此,就後半段觸犯傷害或殺人行為的可

能性評估,即是風險評估。前半段的行為是危險行為,因此將兇刀取下,是

降低危險性所必須的。於是警察會將其逮捕,扣押收繳其兇刀,並將其上手

銬,有效控制其行為以降低其危險性。

    歸納之,風險(risk)是行為發生的可能性高低。危險性(dangerous)則是

行為對當事人與他人之人身與財損之傷害性的強弱。

目前刑事司法為了犯罪嫌疑人,可能因畏罪而脫逃、自殺、持續犯罪或再犯,

而採取高額保證金或拘押等風險管理。

    前述行為發生之可能性的評估,則是風險評估。對於犯罪人進入矯正機構

後的自殺、脫逃、暴力攻擊、心理疾病發作、再犯的可能性評估,亦是風險

評估的重要環節。

    目前在西方國家刑事司法領域,風險評估做得較好的該是「自殺風險評

估」、「暴力風險評估」、與「再犯風險評估」,其中所涉及的具有「信、

效度」的評估工具,也是較齊全的。

    但我的觀察,我們的刑事司法領域之風險評估與管理的人力、工具、與風

險管理方案,皆顯得不足與匱乏,期待相關單位與大學,能加快腳步「研發」

與「培訓」。

 

(211).黃昏絮語>女性海洛因用藥者,有時也是多重用藥

                          者


       *.林瑞欽教授2019.07.29


    感謝「政傑」兄昨晚的提醒:相機「感光」元件入塵了,隨即清理,今

急忙到「亞洲大學」荷花池試鏡。下午則在自宅整理故紙。

    昔時之研究,曾比較有無感染HIV的藥癮者的自殺意念,顯示感染HIV的

藥癮者,有顯著較強的自殺意念(t=-2.314,df=297p=.021);較多的性伴侶、

較高的「思覺失調症量表」的得分。於檢視20位参加實驗的女性藥癮者之

育程度、婚姻狀況、工作、用藥伴侶、朋友與家人、初用藥年齡、持續

用藥期間、用藥方式、用藥間隔時間、與種類,結果顯示:教育程度:

10位是高中職、9位是國中、1位是專科。婚姻:8位已婚、7位離婚、

同居2位、喪偶與未婚各1位。

    而對於周遭用藥人數:朋友:20人與多人(20人以上者)有9位,3-10位者

6位、1-2位者有5位;家人用藥者有9位、伴侶用藥者有18位(其中有2位

伴侶者是6位)、親戚:3位用藥者有2位、7位用藥者有1位。

    她們全部是靜脈注射的海洛因藥癮者,而她們併用安非他命者有19位、

FM2者有6位(其中只有1位沒併用安非他命)、K他命有4位(全部也併用安非

他命)。

    由上述可知,這些女性海洛因用藥者也是多重用藥者,且她們皆暴露於用

藥的友伴圈。婚姻、教育、與工作等皆不是很理想。因此,如何協助她們脫

離用藥的「人際網絡」是女藥癮者「戒癮」的首要任務。

 

(212).夜語>分歧的犯罪矯治之目的


           *. 林瑞欽教授 2019.08.05


    近日,我常思考「人為何犯罪?」與該如何實施「犯罪矯治」的課題。

    由於犯罪行為的「多因性」與「複雜性」,在人的社會裡,犯罪是無法避

免的行為。涉及與犯罪行為相關的「處分」與「處遇」之人,是相當的多;

除了犯罪者與被害者以外,包括所有涉及刑事司法的人們,如警察、檢察官、

法官、律師、矯正官、觀護人……等等。在彰顯犯罪受矯治人的「人權」之

際,我們對「犯罪矯治之目的」就有相當分歧的認知。

    「犯罪矯治」是刑罰或是協助行為改變而不再犯罪、或兩者兼具,然而前

兩者在本質上,是有其嚴重的衝突之所在。「刑罰」是限制犯罪人的基本需

求,以讓其在服刑期間受到需求滿足之嚴格限制,感受到刑罰的痛苦,從而

不敢再犯罪。

    因此於「矯治」期間,就必須對其自由與需求的滿足,加以嚴格的限制。

這對於所謂「自由與民主」的人權衞護者而言,他們認為這是不合人權,他

們不再強調達成刑罰威懾的目標。

    然而,我們的社會與刑事司法體系,對犯罪矯治,還停留在嚴厲的「刑罰

懲戒」思維,如何調整當前「犯罪矯正」的物理空間與生活需求的滿足,將

是一個十分艱鉅的工程。

    我們的社會,總抱持一個很簡單的想法;就是將「犯罪者關起來」,而且

把酗酒與藥(毒)癮者,視為犯罪人,於是關到監獄的人,就愈來愈多了。

    未來「高齡」者難以謀生,就會一如「日本」的狀況,故意犯罪而到監獄

去被收容,以滿足其生活與心理需求。果真如此,矯治機關之「刑罰威懾」,

將被迫轉化為「收容照護」。那麼現行的「矯正官」究如何改變他們的「認

知」與工作「知能」呢?其次,現行的監獄「房舍」又該如何改造呢?最後,

錢從哪裡來呢?

 

(213).夜語>由刑事司法看「心理鑑定」問題


        *. 林瑞欽教授 2019.08.06


    忙完九月在靜宜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碩士班」學程的「犯罪心理學」課綱

之上網,溜覽一下新聞,知悉近年一些知名的「殺人案件」加害者與其辯護

律師,為免犯罪人受判「死刑」,紛紛提出一而再施作「心理鑑定」的要求。

    此讓我想到過去新聞披露的數件著名之殺人案件,為法庭採認之心理鑑定

結果。其中有心理鑑定「鐵口直斷」受鑑定人「不會再犯」,鑑定者只是某

知名「發展心理學」助理教授,就其背景並未有「法用心理學」的學術訓練

與實務經驗,居然能受法院委以心理鑑定之重任,真是令人驚訝!

    在台灣只要是知名的大學心理學教師或精神科醫師,不管其研究與學術背

景,就會在律師或法官的推薦,委以心理鑑定的施作。基本上,心理鑑定的

報告是提供法庭上的法官在做是否有罪的認定;在「量刑」時的參考。法官

需要知道當事人行為前、中、後等時間段的心理狀態,是否為「理性」或謂

「意識清楚」足以做出自主性決定。

    此外,近年來法官在做出判決時,常以「無無可教化與無再犯之可能」而

迴避「死刑」之判決,這「無無可教化與無再犯之可能」就得從「心理鑑定」

報告書中去找答案了。

    我想要問的是為何要對加害人做「心理鑑定」呢?又哪些人有「資格」能

做心理鑑定呢?心理鑑定要做哪些「鑑定」呢?心理鑑定要如何做?即施作

程序是否有「標準化「、所涉及的「心理評估工具」的「信、效度」為何呢?

心理鑑定「報告書」要包括哪些內容呢?心理鑑定者的「角色定位」與其

「任務」為何?要遵守哪些心理鑑定的「倫理規範」呢?最後要問的是法官

要如何看懂「心理鑑定報告書」呢?

 

(214).夜語>德育、情育、美育,是犯罪預防與矯治的基礎!


       *.林瑞欽教授2019.08.18


    黃昏出門走了一下,在台中市「老唐」處喝了兩大杯啤酒,但卻被滂沱大

雨關住了,臥室的窗沒關,室內進水了,幸好不嚴重。

    自「風險」與「保護」因子,去探究犯罪預防與再犯,已是當今「防治」

犯罪行為的主流思維。今天台灣已面臨「少子化」,若我們的教育依然停留

在「高控制低投資」的政策思維,那校園裡的暴力欺凌,亦即霸凌、非法藥

物販賣流行等犯法行為,缺乏有效抑制與控管,究如何能降低我們社會的非

法藥物濫用與犯罪人口呢?

    回想民國46-48年前,我任小學教師時,一班有六十幾名學童,相較之下,

今日一班有30名學童,已屬「大班」。我們的教學,雖有大幅度的改善,我

不懂當今熱門的「素養」課程思潮,但是,我的觀察「唯智」,依然壓過其

他領域,教師對學生「不當行為」的教導已失去熱忱,更談不上「德、情、

美、體、群育」等的培養與教導。

    「德育」與「情育」是犯罪預防的基礎,近年來的暴力犯罪案例,加害人

常見諸於加害者缺乏「道德規範」與「情緒失控」所致。例如,我們的美術

館有固定的提供給兒童與青少年對「畫的賞析」輔導嗎?

    犯罪矯治是否要將「音樂、藝術、雕塑」等「美育」與「情育」的策略導

入呢?中國大陸對岸矯治機構,每周會有一天的「教育與心理矯治」的安排,

那我們的監所還要停留做工五天、舍房兩天的矯治作為嗎?

    如何整合教誨師、社工師、心理師以發揮「教化」功能呢?矯治的時段如

何安排?這三種矯治者是否在矯治中的「認知」與「作為」會有所衝突呢?

若有,該如何調理呢?我想這將是犯罪矯正當局,在引進「社工師」與「心

理師」等助人「專業人力」進入犯罪矯治場域中,無可迴避的課題。

 

(215).晨語>心理師必備「神經科學」的知識


       *.林瑞欽教授2019.08.22


    回憶小時候,父母對鬼神的教示,到青少年時期常是不相信,尤其是七月。

然而到了老年,卻依循著「兒童期」父母的此等「迷信」的教示。為什麼呢?

是體衰怕損傷,簡單說是-怕死吧 !

    還好八月中秋的團圓月的喜樂已逐漸靠近了。

    「衝動性」隨著人的年齡也逐漸降低,該也有其神經科學的意義吧!「多

巴胺」密切關係著衝動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

嗎?

    例如,「甲基安非他命」的濫用者,會因「多巴胺」的增加,而增加其

「衝動性」。如何有效控制「衝動性」呢?單純靠「心理治療」與「心理學

教育」就要能增加其個人的衝動控制,可能是不切實的期待。若心理師們缺

乏「神經科學」的知識,顯然會成為現代「巫師」啊 !

 

(216).晨語>執行再犯風險評估的知能與素養


       *.林瑞欽教授2019.08.28


    歲月如梭,剎那間,八月又要溜走了。抓住的就只剩下極為有限的記憶。

    昨天上午,我坐在荷花池旁,滿池荷花,已入蓮蓬枯乾、蓮子成熟期,這

池太大了,蓮子隨風掉落,待來年再長出來了。這是生命的遞延。

    中國大陸之「南京大學」十一月「研討會」的邀約,我的「摘要」還沒給

人家,我不知要談什麼。研討會主題,是再犯風險評估,原主辦單位是用

「危險性」,經我建議改為風險評估 (risk assessment)。

    「再犯風險評估」就得探明「再犯」有哪些「風險因子」與「保護因子」,

再犯是深具「個別差異」的,然而,從刑事司法體系的執行者,卻渴望有一

套工具,能甄辨出一個犯罪人,會否再度犯罪或稱重新犯罪。

    此外,促發犯罪行為的風險因子,並非單一的,同時風險因子的影響強

度,可能是某些風險因子積累或是共併之後果。再犯風險評估是再犯的「機

率」,它是可能性,而非「是/否」的兩分法。

    再犯風險評估,不是去拿一個別的社會的工具,翻譯之後就來用了。因為,

工具的運用是要經過「修定」與「標準化」的過程,以提高改工具在使用的

信、效度。

    其次,評估常是個別實施,因此評估者,對犯罪行為、心理衡鑑、人格、

心理病理、認知、神經心理等的知能與素養,將對再犯風險評估的信、效度,

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簡單的說,再犯風險評估,不是僅賴一套評估工具而已,更重要的是要能

提升評估者,執行風險評估的知能與素養。

 

(217)夜語>「犯罪加害者」與「被害者」的關係!


          *. 林瑞欽教授 2019.08.30

 

    今日清晨,我趕「區間車」,再換「高鐵」到台北,復到「植物園」巡一

圈,然後到「溝仔口」開會,短暫時間,再回到植物園,然後汲汲忙忙,再

趕到高鐵站搭12:31返回台中後,旋復到台中監獄出席「評估會議」,下午

六時許,回到家,才發現「出席費」遺失了。心理有點難過,就喝了660ml

的「燕京啤酒」,接著就整理我今早所拍攝的荷花照片。

    今年九月裡,為本人新增應聘臺中靜宜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研究所」授課,

我要好好「備課」與撰寫一篇有關行為科學之專業文章,於攝影方面,我開

始要拍照應景之「楓紅」了。惟思人民幣貶了,我究要買個什麼呢?人老了,

很少花錢。想想我該花錢來裝扮自己,要再去買條有拉鏈口袋之攝影工作褲。

    夫以「思覺失調症」即以往所稱的精神分裂症,是近年來「變態心理學」

中盛行率蠻高的一大類型。他們的症狀會消失嗎?他們「發病」與「暴力犯

罪行為」的關係如何呢?會否有人要藉著自己是「思覺失調」症狀發作而犯

罪呢?回溯以往,我在四十幾年前,在「精神科病房」,有個「思覺失調症」

的患者,拿著一張他畫的「馬」,等着我來到其病房時,要送給我,這只因

為前一周,我讚美他的馬畫得很好而已。

    多年來,因為「做研究」的關係,我跟「性侵犯者」有所接觸,深深認知

到他們是被社會所放棄的一群。我們似乎不想承認「精神病犯」也是有滿足

「性需求」的需要。

    緣此,基本上,犯罪者也會「侵害別人」來滿足自己的「性需求」,因此,

犯罪矯治處遇措施,是否思考過如何幫助他們>如何以不侵害他人的利益而

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呢?如何「節制」需求呢?

    顯然,這與他們的「認知」有著密切的關係。當一個人認為只要滿足自己

的需求,毫不顧及對他人的傷害。總以日子久了,傷痛就會消失。監獄「矯

治官」在辦理「假釋」時,常以「悛悔不足」為審核的標準,惟有些被「撤

銷假釋」者,又將如何解釋當時因其「悛悔」而核定他通過假釋呢?多年來

我一直在思考著;我們如何幫助犯罪者真正的對自己過去的犯行悛悔呢?且

我們又如何去評估他們的「悛悔程度」呢?

    依我近年的觀察:台灣的刑法學者對犯罪者,受刑的人權非常的關注,相

對的,他們卻是輕忽了「犯罪受害者」的權益,其中更以「暴力被害者」為

甚。我並非嗜血的「報復主義」者,但我深信著「犯罪加害者」對其「被害

者」的罪責,除了刑罰以外,應在認知-情感-行動等心理各層面有深切的懺

悔,並有所適當的作為。

    身為暴力被害者,我相當能體會與感受犯罪被害者「身心創傷復癒」的困

難。然而在矯治過程中,許多法律工作者的關愛眼神,卻總是投注到犯罪加

害人的身上,這真是一件很荒謬的「法現實」!

 

(218)夜語>降低成癮犯暨再犯者的重要作法


       *. 林瑞欽教授 2019.09.02


    於犯罪預防與矯治之「量化」研究裡,為「薈萃」分析或稱「統合」分析,

更有譯之為「後設」分析,這皆因Cohen在1988年所提出的「效果量」所帶

來的發展。但對效果量大小的解釋可是要很謹慎,本質上,它也只是說明

「關係」的強度。

    觀之近年來「單一民調」常教人跌破眼鏡,因此就有人採用「效果量」的

統計分析,來個調合分析。如此,這可能會是很有趣的預測吧!

    在檢視台灣「再犯」的罪名,多年來總是以「毒品罪」居首,如何落實

「濫用/依賴非法藥物」與酒精者的治療與刑後觀護輔導,應是舒緩當前台灣

監獄擁擠的不二法門。

    雖然法務部在尋求「科學戒治」,但在我的觀察,我可不認為目前在實施

的是科學戒治。乃「成癮」治療應是以個人的治療為主,團體為輔;「職業

技能訓練」與「心理健康」介入為重點,分期考核,達成「戒治目標」即移

轉「社區觀護輔導」,以持續維持其效果。

    就以往「台南戒毒分監」的非法藥物濫用者出監後,仍有志願服務者持續

追蹤輔導,因此他們在三年內復發的比例顯著低於其他監所。

    因此,矯治機構與社區觀護輔導之「無縫接軌」是降低成癮者復發與犯罪

者再犯很重要的作法。

    今天早上,我心中,仍惦念著路邊缸中盛開的荷花。八時多到達,發現一

朵盛開,一朵正展開,於是我就開始拍攝了。缸中荷,擺置是西曬,所以往

年十一月還是在開花。雖然只是一兩朵,卻够我拍上個把鐘頭。

 

(219).夜語>「衝動性」是犯罪行為的「造因」


       *.林瑞欽教授2019.10.11


    犯罪行為究係先天/後天之爭論,遍及心理學的各領域,當「腦科學」因

「造影」科技的精進,人類行為的底蘊,逐漸因腦科學的發現而有了新的認

識。義大利「龍布羅梭」大師的「天生犯罪人」說,嗣後,有新的闡釋,而

被稱為「新天生犯罪人」論。以往認為人的智力55%受到天賦之決定,45%

為後天所決定。此一說法忽略了先、後天的交互作用之影響力。

    人類的暴力行為,深受其大腦結構與功能所影響。眼眶皮質部功能不振,

將降低其自我控制的低落,而增強其衝動性。就我個人對犯罪行為「造因」

的觀察,一個人的衝動控制,深具「關鍵性」的角色。

    如何評估衝動性?如何增進其自我控制而降低其衝動控制?是犯罪矯治與

預防之不可忽視的任務。

    當「衝動性」深受其先天性的影響,要透過心理學的方法與手段加以改

變,殊屬不易。目前就我的觀察,欲有效控制「衝動性」仍以精神科用藥

為佳。

 

(220).夜語>受刑人之「再犯風險評估」


       *.林瑞欽教授2019.10.13


    夜闌人靜,今晚冥思;回顧我涉入「犯罪矯治專業」可也有36個年頭了,

但近25年來,從我任教於「犯罪防治研究所」之相關領域與任教「犯罪心理

學」的課程之後,則是與此「專業」有更深的涉入。惟退休之後,還是涉入

了「再犯風險評估」的工作。

    回顧近十五年我曾有過機會受聘參與「假釋」的審查,因此對探討「再犯」

原因,頗感興趣。惟國內外對犯罪矯治之有無成效的爭論是一直存在著,若

檢視台灣的男性2014年新入監再犯行為(法務部全球資訊網),除毒品犯的89%

以外,竊盜、公共危險、贓物等三類犯罪,皆在81%左右,妨害自由約72%、

強盜搶奪約67%、恐嚇擄人勒贖犯,約66%、侵占約64%、賭博約62%、傷

害約58%。

     若依照「再犯」的所佔比例,上述數據顯示我們的矯治工作成效是相當

有限。為何會如此呢?

    我們現行的犯罪矯治是如何在執行的呢?哪些是有效的犯罪矯治作為呢?

當受刑人在監服刑是一周做工五天,休息兩天。請問教化內涵是如何「與時

俱進」之進行的?教誨師如何之實際執行「個別與團體教誨」的運作呢?

    而假釋審查之「再犯風險評估」是如何進行的呢?面對眾多受刑人,教誨

師如何進行個案管理的呢?雖然引進社工師與心理師,然教誨師的教化「知

能」也是應「與時俱進」,加以評估與強化其向度。

    我們的再犯風險評估,是再犯風險管理的前置工作。近年來,下列是西方

國家對於犯罪矯治之再犯風險評估「初期」所常包括的向度:

反社會的想法、情緒、態度、與行為、有無固定的居所、有無就業知能、酒

精與藥物濫用、家庭與社會支持系統、被撤銷假釋的紀錄、犯罪的同儕與家

人、親戚、傾向支持犯罪的態度等再犯風險因子的評估。

    事實上,我們的監、所,也有調查受刑人有無固定居所,但多半會以有無

繳交户籍謄本資料;同時,也會探查管區警察與鄰里居民對受刑人的意見;

對於受刑人出監謀生規劃、有無賠償受害人或和解,也有所調查;對在監服

刑違規或良好表現、家人連繫或探訪狀況等亦是被列為審查受刑人假釋的參

酌,然未來應加以精算、加權計分,其使對受刑人之「再犯風險評估」有著

更客觀的考量。
 

(221).午間小語>強化收容人之「道德認知」衝突情境的練

          習與「價值澄清」教育的實施,是必要的!

 

            *. 林瑞欽教授 2019.10.17


    生性疏懶,入秋之後,除了出外拍攝荷花、蓮花外,在自宅窩裡,已許久

未閱讀了,真是面目可憎啊!
    2013年曾應邀在中國大陸「西安」對各省市「獄政與戒毒」的同道們做了

演講,印象深刻,有人問我「竊盜」犯罪行為的矯治與預防,雖然曾與研究

生做過竊盜犯的「認知」基模的探究,但不敢多做發言。然此問題一直縈繞

在我的心頭。

    竊盜是人類最古老的犯罪行為。據為己有,似乎是天性,如何袪除這私心

呢?真是不容易。

    我在臺灣各處街道行走,抬頭一望,無不是防止入室行竊的「鐵窗」。我

在十一年前搬入新建的大樓,因六樓有竊賊自後陽台沿著排水管爬上行竊,

於是我為了防盜也請姪兒幫忙裝了可以打開的鐵窗。

    竊盜是高「再犯」的犯罪行為,依據2014年的犯罪統計,新入監的竊盜再

犯有82%之高。為了降低竊盜再、累犯,我明白此等罪犯,會在服刑期滿之

後,再付命接受「強制職業技能訓練」。

    我個人認為我們對於竊盜犯之「犯罪徵因」的需求缺乏了解,因此提出的

矯治策略,並不符合他們的更生需求。當前在監所的「丙級職業技能訓練」

不符合社會的需求,因此如何提升職業訓練的「等級」是必須慎重考量。此

外,對再、累犯的「認知」與「人格」等心理狀態應深入了解與探究。

    為因應高齡與重傷者的長期照護人力需求,矯治機構如何調整方向,與各

地區「職業訓練中心」合作培訓,是迫切需要的。

    但培訓之前,對這些受刑人的「暴力與再犯」之風險,必須周全的評估與

分類。同時,如何強化他們的「道德」發展,以提升他們的「道德發展層」

層次與價值判斷之水平,「道德認知」衝突情境的練習與「價值澄清」教育

的實施,是必要的。(可参考相關價值澄清的教學著作)


 

(222).晨語>「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請執政黨重視臺灣

         未來的主人翁吧!

 

       *.林瑞欽教授2019.10.18


    邇來,我觀察台灣的政客「短視近利」,只見選票,不見整個社會的發展。

    我早在「連戰」先生競選總統時,即倡議落實義務教育向下延伸,向上展

延。將社會福利由重視高齡者調整為以兒童、少年為主。

    郭台銘先生的六歲以下,由國家養育的主張,受到朱立倫與民進黨等政客

的非議,民進黨更透過立法院黨團要提高「老農津貼」,主因老農「有選

票」,兒童「無選票」。致近有「亡國感」之論,其實若政客們再繼續忽視

兒童福利,台灣才真的會亡國。

    記得24年前我到瑞典去時,由機場到市區的接駁巴士,司機問我女兒幾歲?

女兒答以14歲,他隨即說:妳免費。

    我們的立委還在質詢我們的博物館門票收得不夠,為何不跟英國學呢?全

部免費吧!最起碼16歲以下該全部免費吧!把跟美國買武器的錢切一小塊就

夠了。

     把民意代表的待遇砍掉三分之一吧!將民進黨「亂增設的黑官>政務官待

遇」降為基本工資如何呢?這些人的高薪是台灣的「吸血蟲」。

    誰能體會我這憂國憂民的老翁之言呢?這該也是‧「狗吠火車」吧!

 

(223).語>收容人之「模擬家庭」的角色扮演


           *. 林瑞欽教授 2019.10.23

 

    時入深秋,早晚變涼了,天也黑得早了。這兩天,我雖然有在沉思,但我

心是空的。

    黃昏時,祗見幾位資深公民;兩位是九旬、三位是八旬的、三位是六旬。

我發現五位八旬以上高齡者,於黃昏在這「小廣場」繞圈走著,也互動著。

我從台中市自宅走到「道禾六藝館」,再走到「創意文化園區」,天黑了就

再走回窩裡,這樣一大圈是3小時。

    一天雖長,然卻做不了啥事。這兩天早餐煮了咖啡、泡了茶;午餐做了飯,

川燙地瓜葉;餐後洗淨食器與鍋盤,這就花掉我三個小時了。淨身、洗衣、

清潔衛生間與馬桶、掃地板等這也花了我兩小時。我感受到知識份子總很容

易忽視「家務事」所花費的時間。

    或許,遽此推測,「犯罪者」對「料理生活」的時間,也常毫無知覺,而

「眼高手低」。如何經由家務事的處理,來「覺知」自己的存在;感受「時

間利用」的重要,而有善加利用時間的領悟。

    易言之,如果犯罪矯治工作,能讓收容人獲得假釋或刑滿將出獄者,能形

成「人為模擬家庭」進行角色扮演,而得以踐履其家庭角色與角色期待。類

似「社會劇」的演練,以增加受刑人在「更生」之前,得以有機會增加與家

庭成員相關的角色踐履,增進回到家後,能與家庭內其他成員的溝通與相處,

減少衝突之發生,即減少「再犯」之機率!
 

(224).夜語>增強矯正工作人員的正當休閒生活與知能是

         當務之急


       *. 林瑞欽教授 2019.11.17


    近21天以來,我的日常生活是不穩定的,今天總算是回到規律的生活軌道

來。好友也關心我有段時間沒發「貼文」了。其實我腦子裡是有許多想法,

只是沒心與沒時間寫下來。

    常有人問我:你退休了,生活一定很無聊吧!這問題讓我想了很久。我自己

與很多人未退休以前,上班時工作,下了班還是工作,周末覺得無聊,還是

回到辦公室工作。

    如此,一到退休,他可真是無法忍受沒有工作的無聊。再者,很多人沒有

休閑生活的技能,也沒有料理家居生活的本事,一旦退休,日子更是難過。

    我的鄰居,周五下午就開始「方城之戰」,非得戰到周日的深夜方罷休。

如此休閒生活可真是戕害身心呀!

    一個人若無休閒生活技能,就會害怕退休生活的無聊,更害怕失去控制的

權力,更忍受不了孤單寂寞。

    我兩度退休,而真正退休是五年前63歲的時後,當年我去日本旅遊,就買

了一套簡易的攝影設備,無師自通靠著練習捉摸,五年來也拍了十來萬張照

片,這當中感謝朋友的指導,有所長進,也豐富我的退休生活。一朵荷花,

可以花上個把小時,回到自宅,還得花些時間後製一番,說真的,我是很忙

碌的。

    犯罪矯正人員之工作環境是封閉的,於高牆之下,面對服刑者失去行動自

由、生活需求的滿足受到限制,以致他們的心理狀態是消極又不穩定的、部

份服刑者更因高負面情緒與高衝動性、又具敵意與高暴力攻擊性而易有自殺、

暴行、脫逃與在囚暴力違規等不良行為;另有些人又罹患多種慢性病,且其

家庭經濟又不佳等而引起照顧的困擾與承受高度的工作壓力。

    犯罪矯治人員,如何有效因應工作壓力,以增進自己的身心健康,將是發

揮犯罪矯正效能的要務。我個人認為增強矯正人員的正當休閒生活與知能,

是矯正署必須積極正視與規劃之當務之急。


 

(225).黃昏絮語>如何有效因應犯罪矯正工作者的壓力感?

          *. 林瑞欽教授 2019.11.19


    歲月如梭,我居然對今天上午有個「演講」毫無記憶,顯然我要使用記事

裝置來提醒我的記憶了。

    如何有效因應工作壓力呢?那首先要分析自己的工作「壓力源」是什麼?

例如,監所之犯罪矯正管理者的輪班工作與工作的危險性之潛在威脅,是主

要的的工作壓力源。因此,連續工作三天,每天工作13小時又20分鐘,然後

連休四天的奧克拉荷馬警勤制(這是以每周工作40個小時的改善方式)在解決

輪班的工作壓力與減少輪班對身心的威脅是深具成效的。

    其次,則談及如何有效降低工作危險性的威脅的因應方式,以環境控制而

言,首先,應善用「監控科技」設備來協助對受刑人危險性物品的偵搜;其

次,是降低管理者與受刑人的「管控比」,目前台灣的監獄超收受刑人太嚴

重,執政與人民總以監禁犯罪人就可降低犯罪率,總想以監禁威嚇的刑罰觀,

企求增加社會安全,以致將原本該送醫院治療的輕刑犯罪人,如賭博罪者或

物質成癮者如酒駕、非法藥物使用者,皆予監禁論處,如此一來,監獄監禁

的短刑期受刑人,就居高不下了,同時也因渠等因長期使用「成癮性物質」

導致嚴重的身心健康困擾與疾病,益增矯治工作者的管理壓力,也增加受暴

的危險性。

    互相對應,即是落實刑前對受刑人的暴力、自殺、脫逃、再犯等風險評估,

其次則是個案分類為基礎的風險管理。其三,則是提升矯治管理者對犯罪收

容人的行為矯治的知能。

    我對基層「犯罪矯治官」的下班後生活的觀察,發現他們常有高度的飲酒

與抽煙行為,此兩項物質濫用,不但無法減輕壓力,更會增加工作壓力與耗

竭感,因此「戒酒」與「戒菸」是極其重要的。

    正當的休閒約可分為動、靜兩大類,「動」的有各式各樣的運動、攝影、

登山、徒步、旅行等;「靜」的則有音樂欣賞與演奏、藝術的創作與欣賞、

工藝、棋藝、閱讀、寫作、看電影、觀戲劇等的正當休閒技能,對工作壓力

的紓解是有其成效的。

    目前我明白有些矯治工作者,學習太極牶、組成球隊、學習書法、繪畫、

樂器等以提升他們休閒生活品質,這是很好的紓解工作壓力的良方。

    就「壓力認知論」的觀點分析,有效的工作壓力因應,首先是釐清工作

「壓力源」與壓力的「強度」,其次,是探究自己的因應策略與資源。

    我多年來的觀察,矯治工作之高層,對於矯治工作設計過於保守,過於

「科層化」,以致於缺乏運用激勵策略,來提升矯治工作者的工作「成就感」

與對矯治工作的「投注感」。

    我過去的研究,支持工作的「投注感」能有效提升個人的「自我效能」,

也能有效紓解他們的工作壓力。


(本文乃在回應之前提及之重視矯治工作者的休閒生活與有效因應工作壓力之管見。)

 

(226).晨語>非法藥物濫用之刑事政策,急待改弦易轍

 

       *. 林瑞欽教授 2019.11.20


    近聽到某立委候選人主張以重刑來遏止「毒品」的氾濫,頗感憂心。接

著「民間司改會」來函感謝我對他們修改「毒危防制條例」的努力之支持。

    上個世紀對非法藥物「毒品」採取「零容忍」政策的國家已修正,而轉

為「減害」。但回顧我們的民意,在無知的政治人物與媒體的操做下,將

「非法藥物」的使用,視為洪水猛獸,非以「嚴刑重罰」加以打擊不可,

而無視於整個世界,在聯合國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呼籲與努力下,已經對「非

法藥物」的使用,朝向「教育預防」與「減害」的方向前進。

     將使用「非法藥物」送進監獄,單純監禁已確定是浪費人民的納稅錢,

毫無成效可言。就高達九成的「毒品犯再犯率」,你還能期待對「非法藥物」

的使用「嚴刑重罰」會有甚麼成效呢?在此我要再度聲明:對「毒品」的持

有、交易、運輸、種植、製造、與逼迫、威脅、誘騙他人使用的犯罪行為就

是依照刑法加以處分。

     對使用成癮物質(含非法的毒品與香菸、酒精、檳榔等)的少年與其家長,

不是只是做法律宣導,而是要落實該等物質對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的教育。

對該等少年的輔導不是單純依賴心理師,它應是一個輔導網絡的概念加以建

構,以增強該等少年的保護因子之影響力。

    為何這麼多年了,對於非法組織吸納少年從事圍事、聚眾滋事、販賣非法

藥物、從事色情交易等不當犯罪行為,未見有顯著成效,單純的監控有何用

呢?我們的執政者對貧窮家庭的少年有何積極的協助呢?

    莫忘了貧窮是造成少年犯罪的主要風險因子。除了關懷以外,是否落實社

區對該等少年的照護,不要僅將關注眼光與資源投向社區的高齡者,也該將

資源投向對兒童與少年照護的據點啊!

 

(227).晨語>隔代教養之價值觀與思想的傳遞

       *.林瑞欽教授2019.11.21


    基於攝影嗜好,我的18-200mm鏡頭聚焦有點狀況,尚未送修,這顆只用

了一年多,上一顆用了快四年。這一兩天正練習著手機拍攝,效果雖不如

apsc鏡頭佳,但還可接受。我手頭有兩顆變焦與兩顆定焦,本周事情較多,

只好等下周再處理了。

    兩個外孫女又將來訪,今日要將地板處理乾淨,另外聖誕節將臨,聖誕老

公公再度要來了。紅包較省事,我要準備紅包袋了,也請女兒代轉給住在諾

汀翰的孫女與孫子,以增加他們對我這個阿公的記憶。

    少子化與高齡化,自然也在影響著祖孫間的關係,代間價值觀與思想的傳

遞,將隨著照顧時間之延長而強化,然而因相處而生的人際衝突,自將隨著

增加,尤其是父母缺損致功能不彰或由祖父母所取代者為然。以往學校教育

或輔導機構,僅著眼於父母的親職教育,幾乎完全忽視祖父母,這替代性父

母的親職教育。祖父母會因老化、疾病、缺乏經濟收入、思想僵硬固執,他

們在對孫子女的教養,多半是力不從心的。

    對於涉險少年在缺乏父母教養之下,由祖父母承擔隔代教養之責時,他們

是相當需要社工等輔導人員的協助!

    老弱多病又缺乏經濟所得的祖父母,是家庭暴力常見的被害者,公權力如

何因應他們受暴的預防與直接/間接照養的傳遞,是迫切需要重視的。

 

(228).黃昏絮語>智能障礙收容人的矯治處遇


         *. 林瑞欽教授 2019.12.03


    智力障礙者,依照其智商,區分為輕度(智商=55-70小學六年級)、中度智

商=40-55可教育小學程度)、重度智商=25-40,要有監護)、極重度智商=25

以下,需安置或住院)等四級。若他們犯罪,要如何施以犯罪矯治呢?他們

的智能會不會隨著年齡與監禁而退化呢?若他們的家庭照養也失去功能,

如何安置呢?若無法安置,他們的再犯如何預防呢?

    刑事司法體系中的檢察官與法官可能認為刑罰是萬能的,只要送入矯正

機關,能否教化,非關我的事。

    另一方面,殺人暴力犯就來個「無無不可教化」判以無期徒刑,然暴力犯

有無「不可教化」的嗎?上個世紀末以來,矯治對於心理病態犯是無能為力

的。

    再者,對於那些非法藥物濫用/依賴者的戒治,成效有限,以台灣近年的

再犯率分析,可以見到近九成的非法藥物濫用/依賴者是再犯。這意謂著矯

治對他們的再犯是成效很有限的。

    那我們對無法矯治的智能障礙、非法藥物濫用/依賴者、心理疾病、心理

病態等犯罪者該怎麼辦呢?刑法學者有何高招呢?刑事責任、心神喪失、無

能力受審即無審判資格等是否需要加以釐清?宜及早加以操作定義,自然

「監獄行刑法」也需要因應而生,與時俱進,加以嚴肅的考量相對處遇措施。

 

(229).夜語>台灣政治版圖的質變與量變!


       *. 林瑞欽教授 2020.01.11


    今日下午走路到臺中市「大買家」購物,見民進黨選舉看板的顏色,由以

往的綠色改為天藍色,心裡在想著「政治與顏色」的關係,似乎民進黨的領

導人,在想著跳脫傳統的刻板印象。

    此次大選,國民黨敗得還不小,我在想,台灣在1949年以前的政治,掌握

在日本人手裡,之後日本人二戰失敗,撤回日本,台灣的統治者已被自中國

大陸撤退來的「蔣氏與國民黨」所取代。

    此時執政權就掌控在大陸來的手裡,接著就是這些人的第二代,在「蔣經

國」執政時期採用「吹台青」政策(即提拔台灣青年人)而培養台籍菁英,同

時進行「黨政」人才交流,然而當年的菁英尚存者,如今皆已垂垂老矣!

    此次大選的國民黨候選人是1949年來台軍人的第二代,而此次大選的失

敗,象徵著這個世代在台灣政治權力的結束。國民黨推出的國會議員候選人

年齡偏高,這可也註定此一政黨的沒落,未來它的地位,可能會被「民眾黨」

所取代。

    1949年之後自大陸移入台灣的第三代,絕大部分已是徹底的認同台灣了,

大陸對他們已是遙不可及的夢境。反而是明清自大陸福建省移民來台的後代,

對其先祖的祖居地還留有一條幽隱卻堅韌的絲。

    我想是使用共同的語言,如漳州、泉州、客家等語言與族譜的維繫。相較

1949年移入台灣者的第三代,多半使用國語(大陸所謂的普通話),他們已無

法使用家「鄉話」了,同時也找不到族譜。

    此種現象在台灣的南部與山區、海邊更為明顯。由此推知,1949年之後,

來台的執政黨在1987年蔣氏王朝結束後,也將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而失去立

基,其次也隨著可掌握資源的流失,最後將成為泡沫政黨。

    當現在的二十歲年輕一代,成為社會中堅份子時,「中華民國」恐怕就只

是一個符號而已。三十幾年前,我到英國內政部辦理延期加簽時,官員就明

白跟我說;我們不承認你的護照,故要用另一張紙來代替,而且進出英國時,

填表時國籍欄就直接填上「Taiwan 」。寄東西回台,若只填ROC,說不定寄

到「剛果」去,所以還是直接填「台灣」來得省事。

    大選結束了,我倒要看看「執政黨」口口聲聲「愛台灣」、「顧主權」、

「守護台灣」等等口號,究要如何落實?近二十年前,我参加聯合國特別聯

大時,還是以「亞洲商會」的代表前去,現在的執政黨若還是要堅持「中華

民國」或「台灣」,我看「閉門羹」可是會吃不完。

    另外「發大財」的真的發大財了,他們的兩次選舉,進帳兩億多吧!我嘛!

分文未得,還是一天兩餐,顧好身體才是真呀!最後God Bless Formosa!

天佑我日日是好日吧!

 

(230).夜語>智能不足與心理疾病之受刑人的矯治

        *. 林瑞欽教授 2020.01.17

    近十年來,我每個月有機會到監獄跟受刑人有所接觸,讓我深切地關注

「智能不足」與「心理疾病」受刑人的犯罪矯治議題。

    智能不足與心理疾病者,觸犯犯罪的議題,並未受到社會的關注,我在想;

我們如何能否不要讓智能不足的嬰兒出生嗎?若出生了,我們又如何讓他們

能得到早期療育呢?

    「性需求」的滿足在人類的生活與文化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一般人為滿足

性需求,會以適切的手段尋求滿足,但智能不足者卻「缺乏智能」去控制自

己的行為,但求「需慾」的滿足。因此,他們在年幼時很容易成為「被害

者」;相對的,當他們長大之後,卻又容易成為「加害者」。

    觀察他們的犯罪行為,「偷竊」與「性犯罪」是較常見的,如何予矯治呢?

經由收容「養護機構」來保護他們,也保護他人不受他們的侵害。惟監獄不

該是矯治他們,而是避免他們再犯的合適機構。
 

(231). 歲末小語>未來的「司法或矯治醫院」應加速設立


       *. 林瑞欽教授 2020.01.24


    再過數十分鐘,庚子年就來了,將是新的時代了。值此時間,恭賀諸友,

新春快樂。

    台灣的司法審判多年來,躲在「可教化」的「免死金牌」下,對殘暴的

人犯不敢判處死刑,而改判以無期徒刑。近日我更佩服的是「超級免死

牌」--「可矯治」替「思覺失調症」(即精神分裂症)的殺人犯者,判處無

期徒刑。

    對「可教化」之意涵,前我已多所討論。如今,見「可矯治」之判決理由,

讓我頗感納悶。此兩詞在意涵有否差異呢?概念上後者是否較具操作呢?誰

來矯治呢?若關滿25年之後,該「思覺失調症」受刑人得以離開監獄,如思

覺失調症候依然存在,其「再犯風險」如何評估呢?

    「刑後再監護五年」要由誰、在哪裡、如何執行呢?此案首開先例,是進

步的做法,然衡諸現實,難題可不少。王嫌在睡眠、飲食、服藥等規律與穩

定的生活起居作息,要如何確保呢?

    矯治場域面對愈來愈多之「甲基安非他命」濫用者,出現思覺失調症之妄

想的暴力犯,究該如何予「矯治」呢?雖然目前有精神病監,但人力與經費

皆受限,未來的「司法或矯治醫院」應加速設立。另外,心智障礙的暴力犯

罪人,刑後強制監護與治療要如何在不侵害個人人權、又能確保公共安全之

考量,加以執行呢?

 

(232).晨語>殺人分屍行為暨毒品犯收容人之心理分析及

                  風險管理!


        *. 林瑞欽教授 2020.02.02


    昨晚近十一時就寢,凌晨二時許與四時許,兩度醒來起身如廁,第一次

廁後再睡,第二次則盤坐至五時四十分再卧,七時起床做早點。一個七

的睡眠與如廁行為%省觀自我健康,夜間如廁似乎多了一次,然還好。

    自2018年以來,我注意到台灣發生六件殺人分屍案。雖然有謂「殺人分

屍行為」只在於隱蔽其殺人犯罪行為被發現,而逃避受刑罰的動機。然分屍

案件並非「手法」皆相同,觀察台灣歷年有涉及性侵之殺人分屍案,對女性

受害者的「性徵」器官如乳房與陰部割除,另以棄置或收藏或食用,本質上

具有深潛的「心理意涵」,除就其「病態心理」加以探究外,更應自加害人

的「成長史」與「人格發展」著手詳加分析。

    對於法庭審判與其後的犯罪矯治,在囚的暴力、自殺、與再犯等風險的評

估是環環相扣,以往所強調的「精神或心理鑑定」常僅就「心智異常」或

「心智障礙」加以評估,相對忽略前者所提及的風險評估;再者此等風險評

估,不應單單是做為有罪否與量刑之「可教化」或「可矯治」的依據,更該

是其後的風險管理的基礎。

    上述提及到的風險評估,不應侷限在加害者的「靜態風險評估」,更應重

視其在羈押期間或受矯治期間的「動態風險評估」。

    多年來,我相當關注台灣的「酒精」與「非法物質濫用/依賴行為」與

「暴力犯罪行為」的關係,因此,強烈建議對加害者有關酒精與「甲基安非

他命」類,非法藥物濫用史的探查,不應忽略該等成癮性物質,對加害者大

腦的消極積累作用、與其和暴力相關的行為與心理特質如衝動性、攻擊性、

非理性認知、消極情緒、心智障礙等等的探查與衡鑑。
 

(233).晨語>讓「上帝的歸上帝」吧!


       *. 林瑞欽教授 2020.02.03


    今日清晨起,由臺中市自宅,往北行,為拍攝,追「櫻」去。

    車行間,突思及台灣的「非法藥物濫用」防治政策,依然停留在「犯罪學

模式」,依然是法務部的重點任務,依然是犯罪矯治的重點,依然是冠之為

狹義「毒品」。

    這個島,搞犯罪的學者也罷,政客也罷,大衆媒體、民眾等,無不緊緊的

認為使用「非法成癮性物質」者,是十惡不赦的、毒蛇猛獸,就是要關進去

監獄,眼不見為淨,這真是標準的「鴕鳥心態」啊 !

    搞「犯罪」與「刑法」的,怎會懂「成癮性物質」的教育預防與治療呢?

讓「成癮性物質」的使用者之教育預防與治療,回到「教育與醫療模式」,

不要再用犯罪,來標籤排斥與隔離他們了。若法律用得著的,該是「強制治

療」的輔助醫療之執行。

     讓「上帝的歸上帝」吧!
 

(234).午間小語>培養收容人閱讀習慣,增加其知能,可

                 減少犯罪!

 

         *. 林瑞欽教授 2020.02.06


    今天「午餐」是多日以來,最豐盛的一餐,我煎了一條鹹的冷凍鯖魚、

地瓜葉、杏齙菇+花枝丸、一小罐燕京啤酒。

    做菜時,我想起我的學生「黃瑞汝」,曾在台中組一個「七七讀書會」,

並於「台中看守」推動收容人閱讀。另位學生「廖德富」,他曾任矯正司代

理司長,與多位監獄典獄長,他曾大力推展收容人「寫作」處遇。「閱讀」

與「寫作」是密切相關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我知道有許多收容人在矯治機關的監禁時間裏,閱讀許多書籍,且是他在

進入矯治機關前,閱讀書藉數量的好幾倍!

    觀察受矯治的受刑人之教育程度並不高,也因此常受其「認知」水準之限

制而難以提升其「自我控制」致使觸法犯罪。顯然若能有效提振其「知識」

與「文化」水準,則將可增加其「自我控制」的水平,如此將可增進他「預

防再犯」的「知能」,而達到矯治的目標。

    西方先進國家的矯治機構,都設有豐富藏書的圖書館,藉閱讀導引受刑者

提振自己的文化水平。基本上,受刑者有很長的時間留在舍房裡,因此閱讀

將有利於受刑人,排遣其無聊的時間,進一步的減少矯正機關收容人,彼此

間的衝突,減少其憂鬱與焦慮。

    矯治機關更可將閱讀當成假釋「代幣制」或「善時制」的增強代幣,這也

將降低矯治管理的壓力。

    繼之,將「寫作治療」持續豐富處遇的內涵,也藉此能讓受刑人滌除往昔

的滄桑與苦痛,這將是「自我剖析」、「自我反省」文本化,該也是「敘事」

治療的另一種形式。我確信這將能提振「自我了解」與「自我接納」,再進

步到「自我發展」的過程,自將能增強「自我控制」而對「再犯」或稱「重

新犯罪」有免疫作用。
 

(235). 晨語>科學論文之反思


      *.林瑞欽教授2020.02.10 

 

    今日凌晨二時起,如廁後再卧,然四時許清醒,如廁後,「雙盤」打坐,

三刻鐘「散盤」,起身做早點。晨再睡時夢多,突悟;「靜中見真境,淡中

識本然」。

    常見作科學研究者,無論是「人文」抑或「社會」暨「自然」科學領域,

有者總是藉著「研究發表」取得名利,道德就兩邊擺,尊嚴兩頭拋,人性隨

手棄。

    春寒料峭,歲月增人老,身漸不耐寒,竟日窩居,思往事。

    目前,舉世為新冠狀病毒肆虐所苦,病毒究從何來?為何間隔17年再襲神

洲大陸呢?科學論文屢屢發,卻未見思慮「實驗室」之嚴控,雖知美國「科

羅拉多」大學的中止類似研究與合作,但卻未見另一方對該等研究項目的撤

銷,還陸續發論文,終究「蒼生」之性命薄於幾張論文紙。這不禁讓我掩卷

嘆息!

 

(236).夜語>從心理學看出獄受刑人謀職的生涯管理!

 

       *. 林瑞欽教授2020.02.13


    昨日未帶背袋,今天為生活必需品,再出去補貨。

    回家的路上,一直想著兩件事,一是昨天黃昏搭臺鐵「區間車」時,有個

小孩一直哭著,鄰座有位老太太就問小孩的祖母,為何他哭個不停呢?他祖

母就回說:是其父親不讓他繼續玩平板電腦。

    我在想這一代的兒童與青少年普遍出現「手機」與「平板電腦」的使用成

癮,他們很難延宕其需求的滿足。

    成年人、老人其實也蠻類似的出現「臉書」與Line等社交群組的依附成癮

行為。人們似乎分分秒秒都想獲得即時的反饋,就是一個「貼圖」或是一個

「讚」。整個人被黏住了,沒了思考。這真是如新心理分析學家「荷妮」的

著作裡所描述的「焦慮的現代人」。未來我們的社會恐怕就是一個追求立即

「酬賞」之無腦的社會。

    看到友人提到職業的「類型」論,將人們尋求某種類型的職業所展現的

「行為」與「人格」特質與該一職業的「一致性」加以歸類。此種生涯發展

與輔導,在我這個研究「個別差異心理學」的人看來,可是一件蠻危險的事。

這種論點忽略了個人與工作「相互作用」的「獨特性」,只強調某種類型工

作的共通特質。

    生涯發展中的「生涯管理」最喜歡在安置時,最希望找到具備最適合該類

型的「特定人」來做該一工作。

    回顧我的工作史,我歷經小學教師、壽險公司輔導專員、禮品店經營、國

中輔導教師、縣教育局督學、師專國教輔導教師、講師、大學副教授兼輔導

中心主任、專任教授等,因此認為一個人的職業探尋是其個人「自我概念」

與其「工作持續性」的相互作用,這是一個「職業我觀」的實踐或稱為「踐

履」的過程。
 

(237).夜語>重視累、再犯的「神經科學」研究


      *. 林瑞欽教授2020.02.22


    初春以來,今晚我終於靜下心來,昨天下午我又對長期讓我關注的議題--

出獄人之「再犯」問題,又是個「自動化思考」起來了,啥意思呢?簡單

說,就是整個腦子都在想;一般人為什麼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犯下相同的

罪行呢?為何監禁關押的刑罰並未能遏止他們的再.累犯呢?

    猶言在耳;當他們假釋或刑滿離開監獄時,多很堅決地表明他們絕對不

再犯,要重新做人,過新生活。可是幾個月或一.二年過去了,他們還是

掉入了「重蹈覆轍」的行為循環圈。

    他(她) 們為何又用暴力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呢?答曰:因為那樣子很

「刺激」啊!顯然這是支撐了Zuckerman所謂的「感官需求的尋求

(Sensation seeking)」,簡單地說,就是「滿足刺激」的尋求。

    這樣的推論,包括衝動性、難以忍受無聊、過去冒險性行為經驗的酬賞、

外在制約無懲罰效果、無痛感、低估:其行為後果、高估自己與他人的行為

控性等。本質上,原Zuckerman 的感官需求的「尋求量表」並未區分如

高山、潛水、滑雪、衝浪、高空彈跳等高冒險野外體能活動與藥物濫用

罪行為之分,而著重於衝動控制與冒險。

    對包含「性犯罪」的暴力犯罪者,為何一而再的犯罪?是一個很值得

「神經科學」研究的題材,此種「研究成果」對於暴力犯罪矯治與管理,

「實徵應用」的涵義。

 

(238).午間小語>閱讀是預防收容人再犯罪的利器


         *. 林瑞欽教授2020.03.08


    今天備課,午餐煎條「鯖魚」,來個燙「地瓜葉」,湯就加個豆腐與丸子。

好久沒喝「生啤酒」了,昨天於市場,看到一小罐才21塊多,就買了12罐帶

回家,吃飽飯,就來一罐「回味」一下。

    對於小孩子的教養,我是很重視他們閱讀的能力與習慣。因為我受聘於各

矯正機關之「諮詢」委員,接觸犯罪矯治場域久了,的確觀察到受刑人的閱

讀能力與習慣能增進與養成,自將有助於他們在監的行為表現與預防他們未

來的再犯罪。

    「閱讀」能減少受刑人生活中的無聊感與焦慮,也能端正他們的「非理性」

的想法。犯罪心理學家發現>閱讀成就能有效預測男童被逮捕與從事犯罪活動

的狀況(Coley & Barton, 2006);同時,高閱讀成就,也可以預防高風險少年,

日後之從事反社會行為。顯然「閱讀成就」是預防犯罪的保護因子。

    有鑑於此,我一直呼籲矯治機關,應強化受刑人的閱讀知能與閱讀習慣的

建立。具體而言,首先調查受刑人的「認知」水準,尤其是「識字」水準,

然後予分級;其次,挑選不同層級的書籍,推介依照其層級閱讀,並成立「導

讀志工」加以輔導,接著是通過「代幣」增強,以提振他們的閱讀成就水準。

如此,不但降低矯治官的戒護壓力,並且有利於假釋的申請,更能預防渠等

未來的再犯。

 

(239).晨語>「依附」行為與犯罪行為的關係

        *. 林瑞欽教授 2020.03.10


    昨晚近午夜樓上傳來陣陣敲東西響聲,真是擾人眠呀!請公寓大廈管理員

告知勿再敲了。五時即醒,起身盤坐。

    昨日腦子裡盤旋著「依附」的思索。

    Bowby(1969)所提出的依附理論,強調「嬰兒期」父母的照顧品質會影響

其後人際關係與情緒的發展,更影響到「人際暴力」的犯罪行為。

    兒童因缺乏「自主」的能力,因此常要依附成人方能滿足其生活與情緒的

需求。相同地,人老了,因身體器官退化,自主性也在逐漸降低,對人依附

的需求可也是日漸的增強。

    「依附」的需求對另一個人可能是一種要求(demanding),這要求包括時間

與資源,當然也含括一個人自我自由與人際關係緊密度自由的限制,如果我

覺得這要求威脅到上述的自由,本質即是一種獨佔,逐漸就形成壓力。此種

壓力會讓人想要逃離此一依附的困局。

    另外,即是情愛的「依附」所產生的親密關係,如雙方皆能滿足彼此的親

密依附需求,就顯示兩人關係的穩定,然若一方知覺到這「親附」威脅到自

己的自由時,另一方會感到失落,一旦採取暴力以阻止此種「失落」所產生

的「焦慮」與「挫折」的情緒時,悲劇就發生了,顯然近年發生的「情殺案」

該是此種不當親密「依附」需求的病態結局。

    高齡者的「依附」行為,是否形成親密關係的負擔與壓力時,尋求逃離與

孤獨的自由,是高齡者應予關注的課題。

 

(240).晨語>如何調整對犯罪矯治()的定位?


      *.林瑞欽教授 2020.03.28


「你來這裡多久了呢?」

「你什麼原因來這裏的呢?」

「你什麼原因會做出那種行為呢?」

「定向」在犯罪矯治或心理治療的會談中是很重要的心理衡鑑程序。

「你有多大把握不會再犯呢?什麼原因呢?」

「如果你看到留長頭髮的女孩子,你會怎麼做呢?」

「你離開這裡後,會做什麼呢?(或問-最想做的三件事)」

    「有罪或無罪」,英美法庭由陪審團決定,台灣則是檢察官認定,法官

決定;因此前者是求刑,後者是判刑。

    「有罪」判了刑,死刑犯以外的受刑者就得接受矯治,然受刑者可否矯

治呢?換句台灣法官的流行語:「可否教化?」

    對於從事多年「再犯風險評估」工作的我,則一再思考著「可否矯治」的

問題。

    一位被刑監多年又接受「強制治療」的收容人,他自認為他有「性慾衝動」

時:「我只是想摸那女的胸部而已,又有什麼關係呢?」請問法官們會如何思

考「犯罪者可否教化」的問題呢?

    我常在想;從事刑事司法工作者,在量刑時對於犯罪者之教化與否,不能

單純的以二分法去思考。多年來,我見過被刑罰處分多年刑滿出獄,卻還得

接受強制治療處分之「無法治療」的「高再犯風險」收容人,審議決果,還

是予留在強制治療場所。

    犯罪矯治機關是社會福利機關嗎?在面對犯罪者高齡化、心智障礙快速增

加的趨勢,又在寬嚴並濟的刑事政策下,長刑期受刑人日漸增多的壓力下,

監獄之刑罰功能正朝著社會福利功能轉變,檢察官、法官、與矯治(正)官該

如何調整對犯罪矯治的定位呢?

 

(241).晨語>矯正機關實施「風險管理 」的必要性 !

 

    *.林瑞欽教授2020.04.01

 

    近日於媒體報導,自北京因戴口罩引發糾紛而行凶的曾因殺人而獲得多次

減刑出獄之「郭某的再犯」有所感,一述個人淺見就教諸友。

    暴力犯的矯治,是無法僅賴「監禁」能竟其功,其次,因暴力犯有高度再

犯之風險,因此,他們需要包括「暴力風險評估」、「再犯風險評估」的風

險管理。我不知道「郭」某的暴力風險評估是如何進行的,其風險管理又是

如何實施的。

    就相關資訊分析,顯然嫌犯郭某在監多年,其仍然有「易怒」、「敵意」、

「攻擊性」、「衝動控制低」、「低挫折容忍」等性情,這些在多次減刑時

是否經過評估呢?

    另,是否在監或在囚時,有經過臨床心理師的「心理評估」與「個別心理

治療」呢?他出獄至再犯期間是否經過「觀護」呢?其減刑是否經過「心理

評估」呢?

    我不知道目前中國的減刑是否延請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社工師、

律師、觀護官、犯罪心理學家等參與減刑決定的審查否?

    惟於矯正機關實施「風險管理 」是有其必要性。

 

(242).夜語每個人之老化,容易出現的跡象!   


    *.林瑞欽教授2020.04.02

 

    近日自省,老化的跡象,今夜終於寫下來:

    (1).頭髮變白、無澤、粗糙、易斷、落髮等。

        思考不連貫、易有記憶提取困難、易有舌尖現象,即話到嘴邊

         卻想不上來。

    (2).對於困擾事件自動化,持續在心頭盤住了,忘不了。

    (3).視力減弱,眼袋生;聽力困難,聽力衰退,增加音量,聽不清楚,

         說話變大聲與重覆問詢。

    (4).牙齒掉落,唨嚼功能與吞嚥功能減弱如喝水都會嗆到。

    (5).睡眠有障礙如入睡難、半夜醒數回、夢多似未睡飽等。

    (6).手眼協調錯誤增加,如開門時鑰匙插不進鑰匙孔。

    (7).髖關節與膝關節退化,飯量減少,排尿時間增長與不乾淨;排便時間

         增加。

    (8).皮膚粗糙、肌肉變少與鬆垮、無力,行動慢、常跌倒。

    (9).沮喪、憂鬱、煩惱增多慮等。

   上述是每個人老化,或多或少會出現的跡象。

 

(243).晨語給予收容人「認知行為」的教育! 

  
      *.林瑞欽教授2020.04.04

 

    我非常喜歡Lewin所提出的心理學公式: B=f(P, E),B 是行為,f是函數,

P 是人,E是環境。這個公式意即行為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若想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自其所處的環境著手將是較容易的。近日我的廚

房與衛生間被整理了,我的進衛生間與廚房之行為隨即改變了。

    又例,舉世為Ncovrus-19 所肆虐,每個社會隨即關閉人聚之公共處所,

人們擔心為病毒所染,因此紛紛宅在家,於是就吃得多,時常打開冰箱,尋

找食物。

    再例,我的新「管家」近午時分會提著菜來我處烹煮,那我不敢出門,要

在窩裡等,然後直到餐後,送走她後,我才能出門去拍攝。

    當然公式中的人之生理健康、認知、情緒、性格也是重要的變項。這段時

間有了「管家」,我說話的時間增加了;又因她不會說台語,以致我說台語的

機會減少,而說「普通話」的次數大幅增加了。

    然而,常聽教師抱怨要改變學校裏不適應學生的行為很困難,但是許多學

生不適應行為是源起於家庭,他們家庭環境沒改變,要改變此等不適應學生

的行為,談何容易呢?

    犯罪矯治或非法藥物成癮者的戒治常效果不彰,高度再犯或復發。思考其

因,則知渠等出獄之後,他們還是回到原來高觸發犯罪與濫用藥物的環境,

期待他們不再犯罪與使用非法成癮藥物,是非常困難的。

    另一方面,當今犯罪矯治相當重視受矯治者的人之認知與情緒,期待人能

強化其本身能具有抗拒犯罪之靭力,在出獄之後可以過新生活。

    然而若僅是在監獄中做簡單的加工之工作與監禁,未給與認知行為的教育

與心理矯治,以改變其犯罪行為的造因,則其刑滿出獄後依然故我,犯罪風

險自是高的。
 

(244).台灣「錯置攻擊」刑案件,快速增加的主因! 

 

     *. 林瑞欽教授 2020.04.20
 

        自攻擊理論而言,隨機殺人是一種錯置攻擊(displaced aggression),

意即「受害者」是無辜的,只不過出現在錯誤的時間與地點;就「加害者」來

說,其與他人衝突的「扭曲認知」與「感受」持續停駐在其「意識」中,因

此一有細微的「不順眼」或「不順心」的人、動物、物等,皆會觸發其「攻

擊」行為。

    Bushman認為「錯置攻擊」的攻擊者,在與人衝突之後,其認知與情緒

在反芻(rumination) 的現象。我在想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時間點,會

因「反芻」而發動「錯置攻擊」。

    一個「低衝動控制」的人在深夜時分,該會是「人選」與最容易發生的

「時間帶」吧!上個月在台灣「新北市」新店區,23歲男性與其妻因在深夜

為「吃晚餐」發生 口角,隨即拿出汽車駕駛座腳墊的尖刀,刺殺與其不相識

在路邊等人的機車騎士。

    此案即是典型的「錯置攻擊」案件。該「王」姓兇嫌被逮捕後,宣稱有在

使用「思覺失調症」的藥物,此意謂著他有「衝動控制」的障礙。

    今年已有三起「錯置攻擊」案件發生,台灣學者以「無差別」或「隨機殺

人」案件稱之。我看了幾位學者的點評,發現他們對「錯置攻擊

(displaced aggression)」並不了解。無不就加害人的「病態人格」、「心

理失衡」、「思覺失調」等來討論。

    我不是主張「嚴刑重罰」的人,但如何對加害人「刑期無刑」,而非想盡

辦法,為加害人的暴行找出「減輕其刑」的理由。

    觀察這些「錯置攻擊」案件的施暴者,皆預先準備行凶刀刃,然司法官在

量刑時,顯然忽視此種工具性攻擊的嚴重性,常歸之於「心智障礙」或「情

緒障礙」的衝動性攻擊。

    我強烈認為這是助長當前「錯置攻擊」案件快速增加的主因。

 

(245).夜語 >由美國之「心神喪失辯護改革法案」看嘉義

                   地院判殺警兇嫌無罪案!   


      *.林瑞欽教授2020.05.01


    讓我援引美國「心神喪失辯護改革法案(Insanity Defense Reform Act of

1984;IDRA)的規準:如果證據顯示該犯罪行為是心智疾病心智障礙所造成的

果,即在犯罪當下,當事人無能力體察自己的舉止是錯誤的,即應給予因

神喪失而無罪的判決。《李執中等(2018)譯犯罪心理學,頁276。》

    依此而論,嘉義地院法官對火車刺殺鐵路警察判決無罪案,關鍵在於兇嫌

刺殺警察當時是否處於「無能力體察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

    鑑定團隊的妄想延續的推斷與認定,讓法官相信兇嫌刺殺警察當下,是無

能力覺識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因此依照刑法第19條認定兇嫌當是心神喪失

而盤以無罪。

    不幸的,與論與民眾簡化了「心智障礙殺人無罪」,完全忽略了兇嫌殺警

當下的心智狀態。我認為鑑定團隊對「兇嫌行凶當下的行為是無法覺察是錯

誤的」行為,宜有更為詳細的舉證。除被害妄想、智商76能對當時行為的非

理性加以列述補強。

    其次,個人多年來就不斷呼籲,政府應儘快設立刑後強制治療之矯治醫院,

然這宛如在天空飛的餅。當年台中監獄因性侵刑滿出獄的刑後強制治療,要

蓋矯治醫院於該監大門口前側之空地,我還参與破土典禮。但因地方里長、

民意代表等聞訊趕來抗議而破局,最後變更設計成為今日的矯治教育與作業

成品展覽、行政辦公等之場所。令人扼腕遺憾!

 

   另按:【殺警判無罪】全台關押2000精障犯;司法精神病院,仍紙上談兵 !             (2020.05.01 蘋果日報)

    目前全國受刑人有2000多位精神病患,監護處分與強制治療的受處分人則近300人,行政院在2018年拋出成立「司法精神病院」的構想,但2年來,法務部與衛生福利部始終欠缺共識,癥結在於法務部希望採用中小型綜合醫院模式,由醫療專業統籌管理、法務部協助規劃安全戒護,衛福部則傾向挑選監獄設置,由法務部全權主管,醫護人員僅進駐提供醫療服務,雙方歧見原地踏步,籌設進度等於零。

成立「司法精神病院」的構想,起因於國內不斷發生精神病患涉犯殺人重案、但因病不能判處死刑,後續治療與輔導越來越受重視,以防範被告一旦重返社會再發生危害的風險,甚至有人希望「司法精神病院」能夠「超前部署」,將可能犯案的精神病患全都納入。

    法務部由檢察司主管「司法精神病院」籌設業務,承辦業務的主任檢察官鄧巧羚表示,目前僅規劃「司法精神病院」收治罹患急性嚴重精神疾病的受刑人,以及服刑期滿接受監護處分、強制治療這2種保安處分的受處分人,不包含因案被羈押的被告,更不包含獲判無罪或根本還沒犯罪的精神病患,嘉義殺警獲判無罪的鄭姓男子尚未判決定讞,還不能立刻執行監護處分,也不符合「司法精神病院」規劃的收治資格。

    鄧巧羚說,目前全國受刑人有2000多位精神病患,平時由監所與醫院簽約、醫護人員定期到監所門診給藥,急重症才安排住院或到病監,監護處分與強制治療受處分人各為200多人與約60人,由執行檢察官指定到衛福部公告的精神醫療機構執行,「司法精神醫院」就是要化零為整、集中資源。

    不過光是要在醫院裡採用監所化的戒護管理,還是在監獄裡提供精神醫療服務,法務部與衛福部的想法南轅北轍。鄧巧羚說,醫院應以醫療為主而非變相監禁,尤其保安處分是讓受處分人回歸社會的緩衝與銜接、不是刑罰,不能在監獄裡執行,否則會有侵害人權之虞。

    所以法務部希望用500床以下的中小型綜合醫院模式,無論是新蓋、選用閒置醫院或在大型醫院裡設置專區,並交給衛福部按照醫療專業統籌管理,法務部協助規劃戒護安全所需的空間、動線,還可提供戒護安全所需的人力,畢竟會送來「司法精神病院」的人,本質就是病人。

    可是2個部會的歧見在政務委員林萬億召集會議協商後,仍沒化解。鄧巧羚說,今年1月與3月各開過一次會,沒有進展,又碰上武漢肺炎防疫期間,「司法精神病院」的優先順序變得相對次要。

    鄧巧羚(主任檢察官)表示,預防精神病患自傷與傷人,司法手段只是一時性,因為服刑會期滿、保安處分也會期滿,司法屆時不能再限制當事人的自由,須靠《精神衛生法》立刻接手讓當事人持續治療,且更提前一步,在精神病患犯案前就及時送醫,否則等到被送進「司法精神病院」,代表已有無辜者遭受傷害、甚至喪生。(黃哲民/台北報導)

>資訊來源如下揭網址(點入網址;即出現原文字暨照片!)

https://tw.appledaily.com/local/20200501/5FMP2ZXC7LQSQ5JT4UQWGTDP2U/

 

(246).晨語 >如何控制犯罪行為 ?   

       *. 林瑞欽教授 2020.05.18


    每逢週一,睡眠不安穩,這是我的「一症候群」。

    待會兒要趕區間車銜接搭乘高鐵,首站為台北「植物園」拍攝荷花,旋再

趕往「外雙溪」之「東吳大學」授課,今日講次為「現代恐怖主義心理學」。

    例如,談及新冠肺炎,其病毒是人造的嗎?這可是個難題?要有證據,心

學是科學講究的是證據。緣此,大衆對「犯罪心理學」常有人云亦云的迷

思。

    想要能控制犯罪行為,就必須了解它。誰是恐怖分子,首先分析他們的人

學「變項」如性別、年齡、種族、教育程度、家庭社經地位、職業、宗教

信仰、婚姻狀況等。

    其次,則就動機、人格、認知、社會交往網絡、犯罪前科紀錄、暴力行為

史、持用武器等加以探究。

 

(247).夜語 >心智障礙者犯罪所造成社會安全的威脅! 

 

   *.林瑞欽教授2020.05.26


    一個社工教授當了「政治上之委員」居然將「社會安全體系」窄化成「社

會照護」,將心智障礙者的醫療與照護、預防等排除於社會安全體系之外,

我真不明白他在美國「柏克萊大學」的「社會福利學系」是如何讀的。

    司法場域的心智障礙者之治療與照護,刑後復歸社區之監護仍然是社會安

全體系的一環。

    衛生醫護、司法觀護、社區照護、教育輔導皆是社會安全網中的次系統,

今天台灣的問題是社會安全系統其間的「次系統」缺乏銜接與轉換,當然這

些「次系統」本身的建置有的仍不周全,因為資源分配不均,且無長程規劃

觀念所限。

    心智障礙者的犯罪預防、審判、與矯治等議題,總是要等到發生了暴力殺

人案件後,才得到「曇花一現」的關注與討論。個人涉入性侵犯強制治療領

域之相關工作多年,就一直納悶相同的性侵受治療對象,將因適用的法律不

同,其治療經費就是不同。無法矯治的個案若無社區照護機構或醫療照護機

構願意接手,那他就無處可去,就一直留置於治療院所,形成醫療資源的浪

費。

    為何難以受矯治與治療的犯罪者,在審判時,仍然要他進入矯治機構呢?

為何不先將這群人,先審查他們是否能受審呢?若他們無法受審,就直接送

往「強制監護」機構,也不必再浪費司法資源了。

    此外,心理鑑定者的資格,要不要建立「證照制度」呢?總不能聘一個在

心理系擔任助理教授,完全不懂犯罪心理與犯罪風險管理者,就找來做心理

鑑定與再犯風險評估,這是非常荒謬的事。

    一個政府捨不得分配資源到心智障礙犯罪者的心理鑑定、暴力與再犯風險

評估、矯治與矯治後的安置、監護等,心智障礙者犯罪所造成社會安全的威

脅,是無法避免的。

 

(248).晨語 >長壽養生秘訣!   


         *. 林瑞欽教授 2020.06.12

 

    美國紐約醫學院精神醫學專家Jewett, Stephen ,M.D在美國“ 老人學家 ”

gerontologist雜誌上的文章指出,在追調查了近百名九十歲老人的生活狀

況後,他們發現活過九十歲的人通常有以下共同特徵:

1. 很少看病,很少住在養老院。

2. 在中年時未患過重大疾病。

3. 沒有患老年癡呆症。

4. 生理上具有的特徵:身材中等(平均身高男性為171厘米,女性157厘米)

    體重不過重或過輕,而且一生中變化小。肌肉張力佳,皮膚有彈性,握力

    佳,晚年仍經常運動。

5. 理解力強,對於時事相當感興趣記憶力好。

6. 無憂無慮,獨立自主。

7. 大多數人在 65 歲左右退休。

8. 通常在五六十歲時會出現憂鬱的情緒,但不久後他們都能開始新的生活。

9. 懂得享受生活(有適當規律伴侶和性生活及運動),個性樂觀且有幽默感,

    容易感到愉悅。生活中充滿著冒險經歷;能夠在別人認為不利的情形中,

    看到美好的一面。

10. 適應能力強,雖然他們之中有許多人懷念童年時光,但沒有人希望回到

      過去;多喜歡生活在多變的現在。

11. 不會全神貫注在死亡的問題上。

12. 每天過著知足的日子。

13. 有廣泛的宗教信仰,但對宗教不會過度狂熱。

14. 吃飯不多,但樂意嘗試新的食物。飲食注重多樣性,蛋百質含量高且脂

       肪含量低。

15. 都有早起的習慣,平均睡眠時間為 6--7 小時。

16. 喝酒都是小酌淺嚐,極少人會飲酒過度。

17. 不抽煙者居多,有些人抽煙但抽不多,還有些人歡喜抽煙斗。

18. 一生中吃的藥很少,甚至比有些人一周的藥物用量還少。

19. 多數人有喝咖啡的習慣。

    Jewett, Stephen ,M.D.(紐約醫學精神醫學教授暨高點醫院評議委員會顧問

     與會員)
 

(249).夜語 >建構犯罪矯治人力的「生涯管理」機制!   


               *. 林瑞欽教授 2020.06.12


    於法務部矯正系統而言,「生涯發展」對個人來說,就是「生涯規劃」;相

對之,對組織來說是「生涯管理」。前者是在個人不同的生命發展階段,個

人如何安排教育、工作、與休閒的安身立命的實踐。若依Donald Super 的

「自我概念」生涯發展論,一個人的「生涯發展」正是個人自我概念的實踐。

    緣此,對犯罪矯治工作之組織發展,「人力資源」的運用,是組織效能的

基礎,要能有效運用人力,就無法不去思考生涯管理,將「人盡其才,才盡

其用」。而組織中有不同「層級」形成「階層」,什麼樣的人,要如何培訓?

安置在什麼樣的階層與職位?是要將這些階層與職位所需要的「才能」加以分

析,簡單說,先以「才能本位」建置每個職位所需之「才能標準」,然後將

此等才能標準的培訓、晉用、升遷、績效考核等緊扣在一起,未完成培訓者,

不得升任某高一階層的職位。亦即是透過此項「水平階層」職位的歷練後,

經「績效考核」與「升職培訓」後,再行予「垂直」歷練。就組織階層的

「正三角」建置,愈高層的職位是愈少,職位所相配的責任也愈大,所需的

「專業知能」也就愈為「精緻」與「寬廣」,其工作經驗也愈豐富。

    犯罪矯治組織的「人力」是國家公務體系的一環,監獄官必須通過考試、

培訓、與實習之後,方能任官。任官後,自管理員、主任管理員、科員---等

基層人力階段,將會逐級升遷。就我的觀察,目前矯治體系之「升職系統」,

它所緊扣的「培訓」養成教育暨「在職進修訓練」,欲全面成為儲備「中高

階人才庫」,尚有待「矯正人員訓練所」未來能有「系統性」之更細膩的

「培訓」規劃與實施。

    簡單的說,即分別建置在職矯治人員之「專員與股長班」、「調查員班」、

「教誨師與輔導員班」;「科長班」(含戒護、教化、作業、調查、總務、衛生

  等科);「秘書班」;「副機關首所長班」;「機關首長班」。目前是依照職務

  歷練升遷,為精實犯罪矯治專業知能的永續發展,個人期待法務部「矯正

  署」既與「矯訓所」合署辨公,若能進一步落實與建構矯治人力的「生涯管

   理」中不同階層職位的專業工作知能與升職之「訓、用」合一「配套」

   度,雙管齊下,是則犯罪矯治工作之效,日起有功,指日可待!

 

(250).夜語 >人所抱持的信念,支配其行為!   

               *. 林瑞欽教授 2020.06.18


    國立中正大學創校之初,本人亦獲贈,得到印有校徽的磁杯,杯緣用久了

有碰掉一點;在英國讀書時,買了韓國手工的陶瓷杯,帶回台灣,偶被鐵壺

碰掉一缺口,但一直是我早餐在用的杯子,有很深的依戀。

    昨天整理客廳,清出許多未拆封的杯組,「管家」就以有缺口的杯子,神

明不會來,就將這兩個慣用的杯子汰除了。今早早餐時,找了許久不見蹤影,

打電話給管家,她說丟進垃圾箱了,頓時內心有著莫名的失落感,可真一如

Bowlby 所撰寫「Loss」那書所描述的親附感喪失的心理狀態。悵惘一陣子

後,只好拿出女兒在父親節送我印有「Father 」的馬克杯來用。

    基本上,我是堪用直須用,不堪用再用新,且有紀念性的就持續用;然管家

則是新的不用是浪費;使用有瑕疵不能招福入門來。

    今日去「亞洲大學」池塘「拍攝荷花」歸程,我一直想著為何而活?我想

我那53歲即過世的父親,該不會去想這個問題吧!但我想他為日本割據台灣

受征兵,二戰後,三十二歲自「蘇門答臘」的戰場生還,安返台灣時,一定

是要為他的妻兒而活下去。

    如今偶識管家之後,她就激勵要以她已有93高齡的父親與103歲的舅舅為

模範,努力的活下去。

    結論:人所抱持的信念,支配其行為。

 

(251).午語 >戀童犯的犯罪預防與心理矯治!   

          *. 林瑞欽教授 2020.06.26

 

    近日來,大陸上海巨富「王振華」經由其情婦仲介,猥褻九歲幼女,獲判

刑五年一案,而得到社會大衆對預防兒童被性侵案例的熱烈關注,但觀其討

論情形,多半焦點置於犯案者「判刑」的輕重,而忽視「狎幼童」之扭曲的

「社會認知」與個人的「性心理」異常的面向,如此,就犯罪的一般預防理

念以觀,後續將難以做好對兒童性侵之犯罪預防。

    當一個人抱持下述的非理性認知:「與處女、幼童交媾最補腎」,不改變

的話,狎幼童之犯罪行為是難以消弭。另外,「戀童癖」是性侵兒童常見的

成因,其心理機制又常形成於兒童期,以致治療難竟其功。

    然而,以「王」某之以重金,尋求仲介狎幼女童案,應非為初犯,我認為

其間存在著「犯罪黑數」,檢察機關應詳究其犯案史。其次,除討論「求刑」

的輕重外,更應著重於戀童犯的異常「心理矯治」,而非單純的監禁。

 

(252).午語 >強化「非機構化」處分,以減少累再犯!  

 

          *. 林瑞欽教授 2020.07.01

 

    台灣社會無論民眾或是從事政治工作的人,總是相信將犯罪者送入監獄中

關起來,天下就太平了。將犯殺人等重罪判以死刑,然後社會再也沒有人敢

去殺人了。庶不知,人們忘了犯罪的人刑後仍然要復歸社會的必然。

    近年來兩岸皆以「寬嚴相(並)濟」的刑事政策為指標,隨之而來的「社區

犯罪矯治」就形成犯罪矯治的主流。

    我涉入監獄犯罪矯治的研究多年,常思考犯罪矯治有效嗎?自2007至2014

年我與國際犯罪矯治學者多有所往還,對只是「單純監禁與做工的刑罰」能

否達成犯罪矯治的目標-「不要再犯」一直缺乏信心。在台灣,寬嚴並濟的刑

事政策,不但已造成重罪者刑期加長,致使監獄裡「長刑期的重刑犯」日益

增加,已形成監獄官在管教的困難而帶來嚴重的工作壓力。

    其次,短刑期的「輕刑犯」也大幅的增加,自然也造成監獄官在辦理假釋

與教化上,因行政的繁複而增加工作量。

    其三,檢視各類型犯罪人「再犯率」居高不下,尤其是「毒品犯與酒駕之

公共危險犯、賭博犯、竊盜犯等之再犯率皆在八成以上,顯示單純監禁的刑

罰之犯罪矯治是無效的。

    鑑於過去擔任過監獄的假釋審查委員的經驗,曾建議將兩年以下的短刑期

犯罪人,依其犯罪行為種類性質,施予相對映之「社區勞役」與「罰鍰」、

「強制治療」、「夜間宵禁」、「電子腳鐐」監控觀護等社區犯罪矯治處分,

以大幅減輕監獄收容壓力,並減輕監獄官辦理假釋審查的行政工作壓力,從

而得以對受刑人施予教化,改變犯罪造因與偏差行為,事半功倍。

 

(253).夜語>由行為養成的「代幣制」可達成收容人良好

                  之生活目標   


          *. 林瑞欽教授 2020.07.09


    今日犯罪矯治界兩位前輩>黃徵男兄與吳正坤兄來訪,由「管家」掌廚待

客,其中排骨+孟宗筍湯最是特別,小時候家鄉太平村農民總是大清早就將

冬筍剷下,挑到「梅山」果菜市場來賣,其價高,因家境所限,平素不易吃

到,約略是過年時,才有機會嚐到。

    「管家」自市場買到兩小隻「孟宗筍」,問我這筍要價140元,怎麼如此

貴呢?我忙著說道,還好,它本就很貴,平常要在冬季才嚐得到,她才釋然。

的確是,我已好多年未曾嚐到「孟宗筍」了。很謝謝「管家」今天一整天的

辛苦。

    跟兩位矯治界前輩邊泡茶,邊聽故事與趣聞。我雖涉入矯治界也有三十餘

年,但多是研究與諮詢性,並未從事矯治管理的實務工作。

    當受矯治者以「再.累犯」為多時,他們的刑期長,他們面對重返社會的期

待,常因難以預計,以致常出現消極憂鬱的心理狀態。這在我指導台中監獄

對受刑人之衝動性、自重感、敵意、攻擊性、焦慮、與憂鬱的調查研究,得

到證實。針對長刑期的受刑人如何調處對失去自由受監禁的壓力適應之輔導,

就成為矯治管理的重要任務。

    我認為協助長刑期的受刑人建立具體的短.中.長程生活目標,是首要任務;

其次,則是協助受刑人,評估其目標實現的進度與目標再修正。其三,則經

由行為養成的「代幣制」,以強化受刑人堅實渠等所達成的良好生活目標行

為與生活技能。

    當然假釋或刑滿出獄後,如何不再犯罪的風險管理與如何取得社會支持的

資源之資訊與協助,是必須列入其「更生」生涯輔導的重要任務。

 

(254).黃昏小語>編定法官量刑的指引!   

          *. 林瑞欽教授 2020.07.15


    今早由瀏覽媒體,見某法院合議庭的法官認為;誘殺前女友之殺人犯的手

段「兇殘」程度,尚不足以判決死刑而判決「無期徒刑」。

    閱此新聞後,內心不禁尋思該等法官如何認定殺人手段兇殘的程度呢?

    對於暴力行為的認定,常根據加害者施暴的手段,如會致人於死的兇械對

人體所造成致命性強度、被害者身心受傷害的嚴重程度等分別加以計點。

    我個人認為「司法院」與「法務部」,應合作編定「兇殘」行為操作定義

與量刑的指引手冊,讓司法官求刑時,有所參酌的依據。其他有關「教化」、

「再犯風險」之審判予斟酌減輕其刑之指標,應可比照辦理。

 

(255).晨語>「時間」知覺於實驗心理的概念!

 

         *. 林瑞欽教授 2020.07.18


    近日我一直在覺思「時間」,歷史上無數哲人討論時間,物理學對時間加

以切割至一般人難以覺知的「細微」與「鉅大」時間單位。

    當「手機」流行之後,人們沉迷於指尖的滑動中,已毫不關注時間的流逝。

退休以來,我專注於「花」的攝影,我的確聚焦專注於拍攝開始與結束之兩

個時間點,其中我就專注於拍攝「花」的當下。

    我已退休了,限定時間的工作與事務,大量的減少了,我愈來愈不去關注

「日期」與「星期」?自然也不怎麼關注如泡茶、沖咖啡等等生活中之秒、

分、時的流逝。

    其實,生活中之「品味」,可是與「時間」的掌握與「拿捏」息息相關。

以「廚藝」為例,美味之關鍵,除配料外,「火候」的掌握更是重要,火候

即是「時間」的指標。

    時間知覺是心理、物理研究的重要領域,然而,文獻上對時間知覺的研究,

常側重於對過去、現在、未來等三段之類型的人格特質、其與成就、心理健

康、犯罪行為等的關係。當然在「實驗心理」的研究,反應時間,是行為觀

察測量的基本單位,例如latency, fMRI 影像掃瞄的時間等等。

    近一週,醫生囑早晚各量血壓,我每段量三次,各量測間隔三分鐘。另如

測量「衝動性」與心跳次數的關係,其次,測量此關係與「暴力行為」的關

係,皆將與時間密切相關。

    根據我們過去的研究結果:心跳次數愈低衝動性愈高,其暴力行為發生也高。

    寫此短文告一段落,猛然驚覺,我第二泡茶之後的茶浸泡太久了。

    佛教「金剛經」有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或許,這也是宇宙對「時間」概念的禪意吧!

 

(256). 黃昏小語>以教育刑為基礎的刑事政策!

 

         *. 林瑞欽教授 2020.07.31


    侵害他人與公眾的法益之行為即謂之為「犯罪行為」。

    常見之分類是侵害他人財產、人身、與兩者兼而有之的結合犯;再就犯罪

段分之非暴力與暴力、兩者兼而有之。要求犯罪者賠償被害者的損失以外,

最常見的處分,就是將犯罪者隔離,經由「刑罰」所致的身心痛苦與損失而

不敢再犯罪。

    當人口少時,空間大時,常藉流放或逐出部落之外,以避免犯罪之發生。

當人口逐漸增加,空間相對縮小時,就蓋個監禁之處所,即監獄來剝奪犯罪

者空間的自由與滿足需求的囿限以讓犯罪者感到痛苦,而不致再度犯罪。然

而研究文獻卻顯示此種單純監禁的刑罰,並未能抑制犯罪者的再度犯罪。

    經由教育、心理治療、行為改變工程、電子監控、職業訓練與安置等以改

變犯罪者的情緒管理、壓力因應、財富管理,以提升自我控制而減少犯罪行

為的發生。

    當非法成癮行為得到有效控制後,連帶著犯罪行為也隨之減少,如此監獄

收容人就減少,如「葡萄牙」等國的刑事政策。我曾想過監獄如學校、職業

訓練中心、醫院等時,將刑罰性質降低,將行為矯治增加時,再度犯罪勢必

會減少!

 

(257).夜語>矯正機關「外部視察」的遴聘、訓練與作業流程!

 

         *. 林瑞欽教授 2020.07.21

 

    依民國 109 年 01 月 15 日修正之「監獄行刑法」第 7 條規定:「為落實透明化原則,保障受刑人權益,監獄應設獨立之外部視察小組,置委員三人至七人,任期二年,均為無給職,由監督機關陳報法務部核定後遴聘之。前項委員應就法律、醫學、公共衛生、心理、犯罪防治或人權領域之專家學者遴選之。其中任一性別委員不得少於三分之一。視察小組應就監獄運作及受刑人權益等相關事項,進行視察並每季提出報告,由監獄經監督機關陳報法務部備查,並以適當方式公開,由相關權責機關回應處理之。前三項視察小組之委員資格、遴(解)聘、視察方式、權限、視察報告之製作、提出與公開期間等事項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法務部定之。」

     惟同法第 156 條:本法自公布日後六個月施行,易言之,即在今(2020) 年 07 月 15 日正式實施,然同法第 155 條:「本法施行細則,由法務部定之。」然而,「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雖甫於民國107 年 05 月 10 日方予修正,然針對民國 109 年新修正之新「監獄行刑法」,迄今尚未公佈其配套措施的新修正「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而現各監所正開始忙於覓尋延聘「外部視察」三人至七人,俾供陳報法務部矯正署核准。

    依上揭規定;各矯正機關之「外部視察」組成評鑑委員,每三個月實施定期評鑑。針對此事,我倒是有些想法,來就教方家。 我在就讀師大輔導研究所時,修過「簡」師「茂發」的評鑑專題,其後也擔任縣教育局「督學」,從事對「視導區」國民中小學的定期「校務評鑑」。在大學任教期間也曾擔任「高教評鑑中心」的委員,對數所大學系所進行評鑑。

    其實,行政機關每年都會接受其上級機關的「行政評鑑」或「績效評鑑」,也多半會延請「外部專家」擔任「評鑑委員」對業務進行年度評鑑。

而機關內的自行評鑑也是一直在進行著。
    評鑑有其「目標」,然後依據「目標」會訂出「標準」,再依據「標準」訂出「評量」等級。據聞,各矯正機關頃依照上揭規定之「法律、醫學、公共衛生、心理、犯罪防治或人權領域」等項目,延聘三人至七人的專家,依法進行每三個月一期的定期評鑑。如此密集的「外部視察」評鑑,未有「配套措施」前,或將導致矯正機關忙於評鑑的準備而「人仰馬翻」,評鑑結果的「信、效度」何在呢?

    全台灣有 51 個矯正機關,每個監所有三人至七人的「外部視察」作評鑑委員,那麽,假設以平均每個「監所」聘 5 位來說,全台就得找到255 位「外部視察」。我想,位處於外島與偏鄉之各監所,如何得延聘到 5 位外部視察?且為求評鑑的「信、效度」,「矯正署」要如何對此 255 位外部視察之「評鑑委員」加以「培訓」與「認證」呢? 理想之道則是由矯正署分區籌聘評鑑委員人員,並加以培訓認證,組成人才庫,依據標準的評鑑表加以實施。

    至於「外部視察」成員,有關收容人之「人權」評鑑項目;全台灣「大學」唯一開授「人權學程」的大學是「東吳大學」,矯正署是否該延請「王叢桂教授」参與「人權」組的「評鑑目標」與「標準」的設計呢?否則將流於空泛,人云亦云,最後落得一場空。

    我個人認為此種「外部視察」成員之評鑑工作,必需就各評鑑項目,列出全國各矯正機關統一之「細項」與「達成標準」,先由各受評矯正機關進行「自評」,並提交「自評報告書」給「外部視察」之評鑑委員。受評時,除安排委員檢視各項「報表」與「紀錄」外,更要安排各矯正機關承辦「科室主管」或業務承辦人的口頭報告與隨機抽取收容人的「訪談」。

    在評鑑結束後,隨即召開「評鑑報告」彙整之撰寫與交付受評機關「改善建議書」,然後將此評鑑成績與整份報告書,陳報其上級機關(矯正署)。
    上揭作業流程,可摘要「規範」於尚待修正公佈之「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
    「評鑑」是提升矯正機關各項行刑處遇措施的品質,更是提振「犯罪矯治」暨「預防犯罪」的效能,俾達成預防或減少出獄人「累、再犯」的積極目標。

否則,此種勞師動眾的「外部視察」評鑑工作,日久將「流於形式」,或演變為做「虛工」罷矣!

 

(258). 黃昏小語>有感於前總統李登輝先生之逝世!(1).

 

         . 林瑞欽教授 2020.07.31

 

    李登輝先生,於2020.07.30夜19時許逝世。我很納悶有那麽多的海峽兩岸的人們,並不認識李登輝先生,卻能醜化他到極點,已喪失中國士人對異議者的容忍。對於李登輝先生的日本情懷與文化日本的認同,我自我的父母親、岳父母的身上是可以充分理解的。

    因為在1945年二戰結束以前,他們的政治認同是日本而非中國。這是中國大陸的人們所無法理解的。這也是李登輝先生在接受「司馬遼太郎」的訪談中所提到,「身為台灣人的悲哀。」我到近年在懷念父母時,才感受到的很悠遠的傷感。

    當然,這也是我將我的子孫留居於英國的主因,對我來說這的確是很痛苦的。
    當年連戰代表國民黨跟陳水扁、宋楚瑜競選總統,我與一些朋友隨侍恩師「賈」師「馥茗」晉見李總統登輝先生,以示強烈支持連戰先生,然選後連先生
落敗,有相當多的人認為,李先生是支持陳水扁先生,就我個人的經驗,這種說法可是很奇怪的。

    如今,我的恩師與李先生也都作古了,我乃將此往事誌記之。
我很佩服李先生的是他的廣泛閱讀,就我所了解,能如他那般的喜歡閱讀是蠻稀罕的。
    蔣經國與李先生皆是共產黨員,這是1930/40年代的青年人時髦的追求。此段可是大陸醜化他的人絲毫不了解的秘密。
    我在1989年回到台灣,任教中正大學,被中國國民黨任命為中正大學黨部的委員,聘書黨主席正是李登輝先生。
    我在離開彰化縣政府到「新竹師專」的人事調派令署名省主席正是李登輝先生。如今李先生已作古,他的功過總算蓋棺論定,他讓這島的人民享受到言論
自由與健保。

 

(259).凌晨小語>有感於名人之逝世!(2).

 
         
*. 林瑞欽教授 2020.07.31


    過去,兩位曾是共產黨員的台灣總統:蔣經國先生與(李登輝先生昨夜19時

許逝世),終於都去見「馬克思」了。

    他們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領路人」,期待老「習」同志,儘快

跟上這兩位老共產黨員,走向自由民主的道路來。

    午夜情深,思潮翻滾,弧燈伴影,我獨從這兩位的過去曾是「共產黨員」

的根底,去思考他們對台灣的功過,而去「蓋棺論定」。

  按:(轉載供參):

【聯合報社論/李登輝的光彩與幽黯,台灣不可承受之轉折】

            (2020-08-01 01:1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作為台灣從威權向民主過渡的領導人,前總統李登輝贏得了「民主先生」的美名;作為張揚台灣本土認同的元首,他則留下了「台獨教父」的稱號。從「民主先生」到「台獨教父」,其實是一條不連貫的破折線,象徵李登輝頓挫的民主路線轉進了台灣民族主義的狹路。也因此,李登輝以九十八歲高齡病逝,雖然藍綠陣營同表哀悼,但他留給台灣的卻是一個認同分歧而撕裂的社會。

    李登輝在年輕時代曾是共產黨員,研讀黑格爾的辯證哲學;中年時代加入國民黨,終而成為國家領導人;他在國民黨主席任內,經常暗助在野的民進黨,到了晚年,李登輝更成為小黨台聯的精神領袖。如此奇異的跳躍歷程,除反映了李登輝個人理想的曲折多變,也刻劃出一個政治人物終難自我支撐的政治信仰。儘管在最近幾年,民進黨權貴人士仍恭謹奉他如政治導師,但台灣的民主神氣已今非昔比;李登輝恐怕也深知這點,但他再也無法再對藍綠提出有意義的民主建言了。

    李登輝最精采的時光,應該是從他接替驟逝的蔣經國出任總統的一九八八年開始的八、九年。當時,他面對國民黨內的主流、非主流之爭,機巧地利用合縱連橫化解了內鬥危機,鞏固了自己的權力。其後,他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止「臨時條款」,並發動一連串修憲,推動「萬年國會改選」,廢除國民大會,推動台灣省長、北高市長乃至總統的直選。這些改革,使台灣脫離威權體制,起步邁向現代化及制度化,成為東亞的民主化先鋒,但也造成憲政紊亂,總統擴權的現象。而台灣的現代化、制度化、國際化從一九八四年即已推動,若沒有先前蔣經國打下的基礎,李登輝的民主改造工程不會如此順遂。

    在贏得「民主先生」稱譽的同時,李登輝也屢屢流露他比較陰暗的一面。例如,他面對日本作家訪問時,將其領導的國民黨形容為「外來政權」;明明身為國家元首,卻低訴「生為台灣人的悲哀」;與國民黨決裂後,甚至說出「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的話。出生時身為「日本人」的李登輝,終其一生,都無法克服他在日本、台灣、中國之間漂移的糾葛。因此,他曾夢想走一趟孔子「周遊列國」之旅,最後卻以日本的「奧之細道」取而代之。包括他推動的本土化政治,卻助長了「黑金政治」和「金權政治」的興起,這都是他難以言說的矛盾。

    一九九六年在中共「飛彈危機」中當選首位民選總統的李登輝,就任後展開了一連串與大陸切割乃至對立的作為。從經濟上的「戒急用忍」,到政治上的「兩國論」,都把兩岸關係帶向不歸路。事實上,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後,全球都在杯葛中國大陸,李登輝卻讓台商持續登陸尋求經濟發展;其間,並提出「亞太營運中心」的宏大計畫,要爭取台灣成為亞太區域經貿中心的機會。但後來他主導的戒急用忍政策一出,兩岸進入對峙,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夭折,台灣便在游移中錯失了良機。李登輝曾高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雖是口號,當時的氛圍至少台灣還懷有政治優越及經濟超前的驕傲。但廿多年來,台灣民主亂象四起,經濟領先則大不如前,李登輝留下的反中框架恐難辭其咎。

   諷刺的是,李登輝此生最風光的階段,是在他領導國民黨轉型的十二年;在他離開國民黨後,陳水扁蔡英文雖仍試圖延續其本土、反中、新南向等路線,但已看不出國家開展的動力。這可能正是李登輝的悲哀:他一再踐踏國民黨,卻忘了這個黨是成就他民主志業的最大舞台。如果拋開黨派色彩和政治恩仇不談,僅從民眾的視角觀察,李登輝的光彩在於推動台灣的民主改革,這放大了他的身影;他的幽黯則是困在狹隘的本土意識和錯亂的國家認同,又使他變得矮小。他帶給社會的撕裂和混亂,則是台灣難以承受的挫折。

>資訊來源如下揭網址(點入網址;即出現原文字暨照片!)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4746919

  【說明:上揭新聞轉載媒體報導供參>不代表本會立場】

 

(260).晨語>自我與社會認同!

 

    *.林瑞欽教授 2020.08.07

     
    「社會心理學」具有百年歷史的心理學科,我差一點就進入「社會認同」

研究的大本營英國的「Bristol 大學」追隨Tajfel的徒弟Peter Robinson 做

「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的博士論文。

    進入這個世紀,中東信仰「穆斯林」的人民因戰禍而流亡於歐洲各國,宗

教信仰與文化、政治、自我、社會認同皆產生巨大的衝突。其實,台灣的居

民也面臨「自主獨立」與「融整於中國的文化、社會」與「政治的認同」之

衝突與困擾。

    在「李登輝總統」去世之際,他在生時那句「我不是我的我」又引起諸多

討論,但少見自自我與社會認同去探討。

    然而,相對與異族群的衝突,將導致「同仇敵愾」的攻擊情緒,如美國黑

人為白人警察壓制而亡,所引發之全美黑人群聚的暴動即是顯著案例。

    社會認同是同族或異族,族群或團體之內外歸類的心理作用。同一族類即

為內團體,分享共同的價值觀、好惡、行為表現、使用相同的語言,族群內

存在著「我們」的感受(we-feeling),強調榮辱與共的情感連結與相屬的忠誠,

同族群內的某一成員的成就會增加所有成員的尊榮感與自豪,進而提升個人

的自重感或謂之自尊,如台裔美國NBA藍球員林思豪所引發台灣人對NBA球

賽的熱潮。

    另一方面,如李登輝總統生於日治時期,直到22歲又必須將其對日本的政

治與文化認同轉向中國,這是一種斷裂的社會認同。又如上世紀末起,中東

阿拉伯人因戰禍流亡於歐洲各國,即因其種族、宗教、文化、與政治等的認

同的斷裂,且與社會主流疏離,加上語言的差異更引發溝通的障礙而更增加

異族群的衝突,進而形成大規模的攻擊與社會暴動。這種社會認同所引發的

衝突有可能持續數百年而難以消弭,如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對抗;在北愛爾

蘭英格蘭裔與愛爾蘭裔之間長達四百多年的衝突皆是顯明的例子。

    當然今日台灣也存在著「獨立自主」與「統合融整」的社會認同之衝突

問題,它不是藉由武力征服能解決的。1895年清帝國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人,

但日本人並未能順利的統治台灣,1915年的太魯閣戰役,日本人損失一位

總督,各地戰役遲至1935年才全台平靖。

    再就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政府也曾因228事變,而引發台灣人與1949年來台

的大陸人族群間的對立與衝突,其後更轉化為獨立自主與統整融合兩族群的

對立與衝突,直到這個世紀此種社會認同的分裂投射到選舉時對民進黨與國

民黨的候選人的社會認同與衝突。

    顯而易見的,社會認同所引發的衝突的和平解決是需要內外族群的彼此

「對話」與「交流」。因此,我強烈的呼籲:以「對話與交流」增進相異族群

的社會認同,而非以「兵戎相見」威脅不同族群的社會認同,若真是採取後

者對相異的群體成員皆是大不幸之舉。


 

(261).晨語>重視受刑人的心理壓力與家庭關係調處的輔導!

          *. 林瑞欽教授 2020.08.19


    有一段時間,我沒在臉書貼自撰的小文了。今晨五時許,突因夢及學弟

「高強華」教授,自從我幾年前,他身體違和時有過連繫,其後就失去連繫。

此晨夢及而醒,心繫之。這是一種心理經驗的自述。

    昨天陪「管家」至台南訪友,在五期新台南市政府附近「上原日本料理」

店餐敘。結束後,搭公車到火車站,再轉至高鐵「轉運站」回台中,因有40

分鐘的候車時間,乃至對面公園轉一圈。我在1966年至1971年就讀台南師

專,對台南有著很深刻的懷舊,然此趟行程,卻讓我對這待過慘綠少年時的

老城,有著很陌生的感覺。

    新聞播報「明德外役監」有一位58歲受刑人於外出作業而脫逃,對於矯治

工作者而言,「受刑人脫逃」是必然會發生的行為,因此一旦有脫逃案件發

生,矯治官必然會受到懲處。我腦裡想著,近年外役監受刑人脫逃的案件,

本質上有何關聯性。

    明德外役監推動「一腳在監,一腳在外」的犯罪矯治工作多年,成效甚佳。

然此次脫逃案件與台中外役監,近日亦有一位25歲受刑人脫逃案件,不啻反

應出「低度管理監」在對受刑人與配偶關係所產生的困擾而引發的高度脫逃

風險。

    緣此,自然監所會因此次脫逃案件而加強在監外工廠的戒護管理,然對受

刑人的心理壓力的調適因應,更應加強,我們長期以來對於受刑人的在監心

理調適與生涯發展,已因重戒護而輕教化而受到輕忽。未來正本清源之道,

宜強化受刑人的心理壓力的因應管理,尤其應重視受刑人的家庭關係調處的

輔導,俾減少「脫逃」戒護事故的發生。

 

(262).午語>發展非法藥物濫用之適切的預防與戒治策略 (一). 


                *.林瑞欽教授 2020.08.21


    日前發生於桃園市「砍母頭案」,犯罪者被「高院」以案發與其後因缺乏

辨識能力,判決無罪,並責付桃市衛生局。然此案仍有待三審定讞,方能就

其處遇加以探究。

    據聞犯嫌長期濫用「甲基安非他命」與「甲卡西酮」,在妄想狀態下,將

其母頭砍下,丟下大樓中庭。有關「甲卡西酮」即「喵喵」的濫用,我在

2010年對桃.竹.苗地區「少年濫用非法成癮藥物的研究」案中,提出預警。

近年更因「糖果包」的盛行,已使得「甲卡西酮」普遍流行。

    有鑑於目前一般人與醫護人員對「甲卡西酮」類物質濫用後,對身心的負

面作用缺乏認識,我乃引述此文獻加以說明。「甲卡西酮」是合成之「甲基

安非他命」類物質,屬中樞神經興奮劑,現被列為第三級毒品,俗稱「 喵喵

」,常與「愷他命」併用,施用後會產生類似「甲基安非他命」與「搖頭丸」

的效果,1929年首次被合成出,2007年開始在以色列、澳洲、英國等國家被

嚴重濫用,在2010年,國內開始發現「甲卡西酮」的濫用,同年5月造成1名

17歲少女使用後暴斃的案例,台灣亦於2010年將其列管。

    據文獻指出「合成卡西酮(Mephedrone)」危害性如下:

(1).呼吸系統方面會有嚴重鼻出血、鼻灼熱感、呼吸困難等情況;

(2).心臟血管方面會有心臟病發作、嚴重的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心悸、心律

     不整、潮紅、胸痛、多汗、四肢冰冷等症狀;

(3).精神症狀方面會引起幻覺、妄想、錯覺、焦慮、憂鬱、激動不安、興奮、

      暴力或自殘行為;

(4).神經系統問題有短期記憶喪失、記憶力不集中、瞳孔放大等;

(5).肌肉骨骼系統問題則有痙攣或抽蓄、牙關緊閉、磨牙。

    合成「卡西酮」類具強烈成癮性,若停止使用會產生憂鬱、焦躁、顫抖、

     睡眠障礙、妄想等症狀,導致強烈的渴藥心理。  

     >資訊來源如右揭網址  (http://antidrug.moj.gov.tw/cp-24-2587-1.html)

    由於濫用K 他命之後,有72小時失去記憶的效應。因此而論,應詳究犯

嫌,案發前濫用的非法成癮藥物與物質如酒精等的劑量與時間,同時要詳加

調查其犯罪前科紀錄、物質成癮史等。

    因而,第一線的醫護人員與刑事司法人員,宜迅速針對盛行的非法成癮物

質,對個人的身心作用加以調研,以發展出適切的預防與戒治策略。


 

(263).午語>發展非法藥物濫用之適切的預防與戒治策略(二).!

        *. 林瑞欽教授 2020.08.31


    將使用非法成癮性藥物者,依照犯罪學的模式處分,早為「聯合國犯罪與

毒品辦公室」與「世界衛生組織」所揚棄,認為非法藥物濫用/依賴著,是腦

部失功能者,不能以監禁或刑罰來處分。

    然而,回顧台灣的非法藥物濫用/依賴戒治,依然是刑罰的一部分,主管當

局所依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是一種特別刑法。

    近年矯正署一再宣稱「科學戒治」,但無論自「戒治者」的專長資格、戒治

的設施、戒治的方法、戒治成效的評估等以觀,其本質皆是犯罪刑罰,而非治

療,因此,受戒治者,就一直來來回回的進出犯罪矯治機構,此可以自現行監

所收容的「毒品犯」有89%為「再、累犯」為證。

    改進之道:首先修改法令,將使用非法藥物者與其他非法藥物犯罪行為區隔

開來;其次,將非法成癮性藥物使用的「戒治」回歸「醫療」處遇。

    自「醫療模式」討論成癮行為戒治,自然以個別治療為主,以團體為輔;

以「認知行為治療法」為主,以「後果管理」與「人本文藝治療」為輔。這些

「團體療法」,宜以「模組」或所謂的「模塊」去組成,如依照「調適論」為

基礎,所建構的自我探究、情緒管理、壓力因應、存在意義的追尋、藝術創

作、閱讀與寫作治療等;以「暴露論」為基礎的,則有人際溝通、果斷訓練

(自我肯定性訓練)等、家庭溝通、生涯發展與輔導、職業安置、財務管理、

健康管理含成癮行為等,上述團體干預,以8~10週為宜,將這些「模組」組

合成帶狀以形成「文化島」。
 

(264).夜語>成立犯罪矯治評估工具與矯治方案發展中心


          *. 林瑞欽教授 2020.09.01

 

    今晚在台中自宅,準備明天下午三小時的授課,朋友希望我對犯罪矯治處

遇中的評估與矯治措施提供意見讓他思考。

    我就先點出「犯罪矯治」的本質,再就「目標」說一下我的看法讓他參考。

我覺得這個議題,的確也是值得關心犯罪矯治的朋友們深思的課題,乃也在

微信朋友圈貼出就教大家。

 (1).刑罰與教化能兼得乎?

    刑罰之戒護,可藉監管安全科技得到有效的改善,從而降低安全戒護人力

的需求;是以可以增加教育矯治的人力,而提升其效能。

 (2).矯治目標,是預防再犯與重新復歸社會。「再犯風險的評估」是風險管理

的基礎,在監(囚)暴行、自殺、脫逃、分類教化、假釋、職能訓練與安置,

無不需要完整的心理評估。

    然而,目前矯治處遇,卻缺乏有效的心理評估工具,與受過專業訓練的心

理評估人員。單憑通過「心理諮詢師」的證照取得,缺乏教育、職業與心理

教化矯治的知能與督導,以致無力勝任「犯罪矯治」工作。

    改善之道,應對任務首在,強化各「矯治官」在教育與心理矯治之「知能」

的培育,這是亟其迫切需要的。

    其次,有關單位應即成立「犯罪矯治評估工具與矯治方案發展中心」,以

發展具有良好「信、效度」的評估工具暨發展矯治方案與研究,始能「水到

渠成」。

 

(265).午間小語 >非法藥濫用的風險因子中,避免再犯/復發的觸動!


         *. 林瑞欽教授 2020.09.02


    今早準備好背包,卻近晨七時才出門,好久沒到台北「攝獵」荷花、蓮花」

了,九時12分終於來到台北市植物園,「水生植物園區」將封閉一年,荷花

池涼亭旁也封鎖整修,池中盡是殘荷,只好匆匆來去,但也遠攝唯一的一朵。

    轉往「至德園」,但見澳洲國寶兩朵,荷花三朵。巧遇荷花上的蜻蜓,滿

是興奮。趕回「士林」,先去買一杯Espresso, 45元較以往漲了5元,然後

再走去吃60元的「三杯雞」便當。再轉捷運到火車站,搭12:46高鐵轉往桃

園,自14:00 ~ 16:50進行今天的授課正事。

    在犯罪矯治、精神疾病、成癮戒治的處遇中,再犯或復發預防,是非常重

要的環節。當「個案」明白復發/再犯是可能發生,如何激發他們的「自主

性」去面對、抑制、消除讓他們觸發再度犯罪與用藥的風險因子,且助長他

們「應對」再犯與復發的保護因子的強度。

    自我覺察、敏覺自己所處的風險情境與自己心理與生理需求的驅力與衝動,

尋求適當的協助,或是發展「自我提示」的警覺而避免再犯/復發的觸動。

 

(266).夜語 >「甲卡西酮」非法藥物濫用者之攻擊性

       *. 林瑞欽教授 2020.09.14

 

    今早為台中自宅「浴室工程」汰舊換新,而血壓升高,直至下午三時半,

多花五千元請專業「通水管」的人來處理,始發現工程施工的「陳士傑」先

生誤將「水泥漿」倒進出水口而堵塞,在六樓住戶的配合下,總算搞定,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也學了一次乖了。以後不再找這種網路cowboy

了。

    在整理房子中,找到十三年前的健康檢查報告,發現肝有1公分的囊腫,

管家幫我掛了專治肝臟的莊醫師,今晚看了診,莊醫師看了抽血報告,屬正

常,安排明日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再說。

    傍晚再去醫院領「高血壓」的一個月份量之降血壓藥,回家跟公寓大廈

「管理員」聊了一下,方知他靠著每日跑步3000公尺、減重、少肉食、不再

應酬,血壓回到120/80 的標準。這真是我的模範呀!

    晚上忙完了家務事後,突然想喝酒,於是挑了一瓶1984年出廠的「蘇格

蘭」高地單一純釀威士忌 Signatory Vintage,木塞已脆,乃將它裝到

Lagavulin 的瓶子裡去,這時已不想喝了。

    此時,於山西「長治」從事戒毒的「王立勛」先生,以Line傳來一張過去

我受邀赴大陸講學,與我合拍的照片。「長治」地區是大陸濫用「甲卡西酮」

最嚴重的地區,好友「楊波」教授與其研究生,發現「甲卡西酮」濫用者,

比「甲基安非他命」濫用者,更具攻擊性。我想台灣對類似的基礎研究,有

待進一步加強。

    回顧「台南」是台灣第一個實施「美沙酮」替代療法的地區,但對該「替

代療法」之後的副作用,如併用「甲基安非他命」的佔比,無分男女皆在九

成以上,對智力、情緒、衝動性、憂鬱等症狀、心理動作等的盛行率,皆值

得深入研究。
 

(267).夜語 >犯罪生理與心理之分析!

 

    *.林瑞欽教授 2020.09.16


    今日早上之演講,面對兩百多個年輕人講了一個小時四十分鐘,沒水喝,

很是吃力。明天下午「靜宜大學」上三小時的「犯罪心理學」,可要帶保溫

杯與茶葉去泡茶了。

    秋天了,還是那麼熱,傍晚送管家搭車,然後繞著「綠園道」走了四圈,

身體出了汗就走回家。

    「人」為何會犯罪?義大利軍醫「龍布羅梭」認為會不會犯罪是「天生」

的,他後來也修改了他自己的「天生犯罪人說」,然而到了上個世紀末,因

影像科技的進展,大腦科學探秘,突飛猛進,已觸發對犯罪行為之大腦功能

的研究,這就形成「新天生犯罪人論」。好友Adrian Raine 在台有譯本的

「暴力犯的大腦檔案」,即是很出色之討論「新天生犯罪人論」的一本好書。

    然而,就我個人在觀察犯罪行為時,一個人的「後天教養」與「不利環

境」,仍然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發揮強大的影響力。

    傳統的「人性觀」如性善、性惡、性無善惡、性善惡混等理論,依然影響

著人們;對為何會犯罪的解釋。雖然人們會順服社會規範去達成自己需求的

滿足,然而在這過程中,他(她)們亦有可能遭遇到不順遂或阻礙之緊張壓力

的處境,為克服此等緊張壓力狀態而達成其需求的滿足,就會觸發犯罪行為。

    相對的,論者認為「人」是因「社會化」不完全或不適當所致,其後更演

變成個人缺乏「自我控制」與「自我調節知能」而犯罪。如使用成癮性物質

而產生腦部失功能,進而增加其「衝動性」與「攻擊性」,降低渠等「自我

控制」能力而觸發犯罪行為。

    其他有自「社會學習」如模仿所致;或是因「發展的困難」而觸發,以解

釋犯罪行為的發生。究竟犯罪如何發生?就請聽明天下午「犯罪心理學」授課

時,我的分析,即可了然喔!

 

(268).午間小語>常換手機門號的人?

 

       *. 林瑞欽教授 2020.09.19


    這一兩天一直在思考著:為何人們要常更換手機號碼呢?我的手機號碼是我

的碩士研究生幫我辦的,如今他已是某大學副教授多年了,一直都沒有換過。

    多年前自偵辦「毒品犯罪」的朋友們告知,涉及毒品買賣者除了常換手機

號碼外,更擁有多個手機門號。他們怕被鎖定門號監聽,曝露行蹤而被緝捕,

因此會擁有多個與經常更換手機門號,以逃避偵查。

    此外,是那些逃避追債的人們,他們因常跟人調頭寸而賴帳,為避免債主

追討而更換手機門號與住址。

    其三,則是避免被騷擾與跟蹤,這常是有感情糾紛居多,然也有些是來自

陌生追求者的惡意糾纏所致。

    我因不住在大陸,以致每到大陸,我的手機門號就被關閉,因此只好再買

一個門號,因此多半靠微信對外連絡了。

    基本上,我對經常換手機門號的人是有所警戒。


 

(269).午間小語>觀察台灣之社團存在的問題?

    *.林瑞欽教授 2020.09.28


    自上周四到明天,天天有社團活動或餐敘,今天早上赴醫院作健康檢查,

到10:00完成腹部超音檢查之後,覺得有點累。當場知道檢查結果:肝

有「脂肪肝」並無其他異常、腎臟有兩個良性水泡,追蹤即可。

    因早餐尚未進食,就到第二市場「山河」魯肉飯、麻薏(台中特有的)、筍

絲、魯白菜,也買了「芋頭粿」來滿足好奇心。回到家覺得有點累,洗完澡

後小睡,已午後一點,起身泡了「西湖」龍井茶,終於精神舒爽一點。

    我自己参加與籌組幾個民間社團,隨著年紀增長,也減少對社團的參與與

退出,觀察台灣之社團存在的問題是蠻多的,首當其衝的是經費;其次是幹

部的傳承與新成員的加入;其三,則是社團例行會議的舉辦;其四,則是社

團維繫成員之活動的舉辦與參與等。

    當社團的領導人要「募款」時,缺乏募款能力者,自然為之怯步。若幹部

沒有「熱誠」與「犧牲」的精神,就找不到幹部投入社團的工作人員,逐漸

的社團就萎縮而解散了。

    對於社團持續貢獻的幹部,要給與適當的物質與心理增強物,否則將找不

到有奉獻社團之意願的成員。然相對,也要避免社團為某幾個幹部操控,成

為自己的資源,將社團帶入一個不利的局面。

    文末,特別謝謝學生們於今日「教師節」的祝賀。

 

(270).晨語>「斷捨離」存多年之舊物?


        *. 林瑞欽教授 2020.10.01


    今天,又是中秋節,往年我總是一個人的渡過這節日,學生暨友人送的

「柚子」,也多半放到隔年元宵節之後。過去的一周忙著應酬,亂了生活的

規律,今日睡到上午九時方起身。雖退休多年,我常會「一日無所成」而惶

惶不安,庚子年疫癘興盛,我宅於屋的時間長了,卻懶散勝於前。

    整理書房,係自2006年首度退休以來,就一直是我的懸念,2008年搬來

此樓,更在2014年二度退休,已數度整理送出藏書,然如今書房之亂更勝

以往,就此佳節要好好整理,「管家」看不下去,要求我授權她整理,然而

這「書房」已是我家中最後的堡壘了。

    經過舊書店,都讓我思考我家中四、五個藏書櫃的起心動念,想到我離開

這世界時,必然將是捨棄一切包括我的軀體而去,然如今卻依舊難捨。管家

問我雷射印表機該如何處理,她已找到回收商我卻依然不作為。以往「開會」

時所贈送的電腦包、置物袋、行李箱等早就不動,卻依然佔了空間,我答應

管家於2021年的下半年,將對家中的舊物,含穿不了的西裝等來個「斷捨

離」。

    一個人嘴巴講「斷捨離」倒是很容易,然而卻因「戀物情結」而「剪」不

斷「理」還亂。舊物是一個人「物質我」的一部份,這更是其記憶裡重要的

部份,不斷的整理汰除,是讓高齡者記憶重整而免於斷裂成碎片,致成失憶

的好方法,因為這是「有意的」保持「有意義」的記憶之好方法。

    我將先把書房中的故紙與紙箱,汰除回收;然後有關以往印出來的關於非

法藥物濫用與暴力犯罪之相關期刊論文歸類,送給「靜宜大學」犯罪防治碩

士學位學程,讓有興趣的研究生去參閱。其三,將汰除一些舊書送至舊書店。

原則已定,茶喝完,就開始行動。

 

(271).晨語>了解收容人的心理狀態,方能研擬適切的防治

             對策!


    *.林瑞欽教授 2020.10.03


    昨晨搭公車至「東勢林業文化園區」拍攝荷花,滿池殘荷,卻仍見數朵

開的荷花,十一時轉至「谷關」,上周二所攝「紅楓」已飄落所剩無幾,

人多,腳被小魚輕吻後,就打道回府了。

    整理故紙偶見1994年485位大學新生「自重感」(self-esteem)的資料,

現有近三分之一(27.2%)的大學新生認為自己「沒有用」、失敗者(32.9%)、

不認為自己「有許多優點」(26.6%),有四成一的新生認為「自己沒有甚麼

以引以為榮」的。最教人憂心的是有17.8%的新生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這些數據顯示,我們的高中教育,忽略了如何協助學生發展正向的「自

觀」,這也說明了高中教育,獨尊「升學」之外,已別無所重視了。當然

是26年前的數據,也許這些年我們的高中教育,有了不一樣的發展。當年

任「中正大學」輔導中心主任,對新生的焦慮、憂鬱、與自重感加以篩選

「低自重感、高憂鬱、高焦慮」的新生建置學生(輔導中心志工)、導師、與

教官、輔導教師等綿密的輔導網絡,以致我任職輔導中心主任九年之間,無

學生自殺死亡案例。

    「台中監獄」在我的努力下,他們也採用上述的思維,針對受刑人的敵意、

攻擊、自重感、憂鬱與焦慮加以篩選出「高風險」受刑人,並加以特別輔導,

其囚情安定,已獲初步成果。

    「自殺預防」是要持續努力的心理健康工作,「了解」你的子女、學生、

員工、收容人等的心理狀態,方能研擬適切的「防治」對策。
 

(272).晨語>「非法藥物濫用」之預防教育的必要性!


        *. 林瑞欽教授 2020.10.11


    回歸以往規律的作息,感受到平和與安靜。

    昨日偕同「管家」去台中市「國光花市」逛一逛,花了250元買了兩盆

「蝴蝶蘭」,花期長,置於客廳,增添生命氣息。

    雞蛋是我們「蛋白質」主要來源,我過去並不講究蛋的品質,自從「管

家」來了以後,就講究起來了,花市逛完了,就到隔壁的「大里農會」門市

部採買,買了無「抗生素」的蛋,一盒12顆100元;也花了450元買了一小

瓶「台南農會」出產的「胡麻油」。抗疫當前,飲食的品質講究一點是必要

的。

    雖然數據顯示,少年施用「非法藥物」盛行率有降低趨勢,然減少青少

施用非法藥物的人口,是有效控制台灣的非法藥物濫用之不二法門。

    本周二,南下台南之「成功大學」,知道「曾昭愷」檢察官與「楊永年」

教授等,於台南市與「國民小學」合作推動「非法藥物濫用預防課程」,

感欣慰。

    美國原是「零容忍」防治非法藥物濫用政策之代表性國家,但在過去的

二十年,則逐漸轉向「減害」政策,並重視預防政策的實施,據研究指出

「花一元美金在非法藥物濫用預防教育,可以有7元美金的收益。」顯見對

「非法藥物濫用」的預防教育的必要性。

    然而,對非法藥物濫用預防教育,應始於所有成癮物質,如香煙、酒精

檳榔,更且是「非物質」如網路與電子遊戲的依賴。

    我與研究團隊於「桃園. 新竹.苗栗」等三縣市的「少年用藥」行為調查

示:吸煙的盛行率-用藥少年組(男=85.1%、女=100%)遠高於非用藥少年

(男=15%、女=5.5%)。

    過去我一貫的主張,即是「非法藥物濫用」的戒治,應自戒煙起。因此,

對兒童與少年的非法藥物濫用預防課程,也應自「香煙、酒精、與檳榔」

施用預防著手。

 

(273).午間小語>有效控制殺人案;加害人節制欲求

                           控制衝動!


          *. 林瑞欽教授 2020.10.12


    於英國長住的兒子,傳來寶貝孫子Max 用早餐的照片,滿足阿公「思孫」

之情。

    上午近十點出門,見有人在台中市「綠川」素描寫生,她們的寫生與攝影

是有很大的不同。綠川的流水因下水道逐漸完成,水質變清了。走到「文創

園區」見「雞蛋花」逐漸的盛開,也看到「石槲蘭」盛開著。我靠著園區的

「睡蓮」與「石槲蘭」來鍛鍊自己的攝影技巧。

    回家的路上,想著近年台灣的殺人罪,雖然有了有效控制,但卻顯示因情、

財、情財等殺人案,出現多起毀屍分屍、藏屍、棄屍等殘忍的手段。加害者

總認為將被害者的屍體消失了,他們的罪行就不會被發現,然而法網恢恢,

疏而不漏,殺人者是破案率最高的犯罪之一。

    該等「情殺」案件的發生,該如何預防呢?以往我們的家庭與學校教育,

太過忽視「情感教育」與「美感教育」,我們只強調子女與學生的成就,以

致他們長大之後習慣於操控他人,不重視負責任,更不重視生命的價值。

    當一個成功的男人有財富與地位,他開始擴張他的「情慾」需求,但當他

的婚姻外的情人要離開他時,他卻在麵包店外的馬路,將她多刀砍殺。雖然

他在上帝面前懺悔了,然而相信這個事件,將無法自其記憶中抹滅,後悔已

無濟於事了。

    我認為節制欲求,控制自己的衝動,是犯罪預防的不二法門。這項課題需

要列為基本教育的重要目標,我離開教育專業已久,但看到那些教育學者在

推動「素養」時,他們想過該如何落實情感、美感教育、與生命教育,讓學

生發展豐富生命的素養呢?
 

(274).午間小語>少年於非法藥物濫用,容易取得非法藥物

                         的問題!

       *. 林瑞欽教授 2020.10.14


    早上經學生「思美」知會,由管家陪同去醫院打「流感」與「肺炎鏈球菌」

疫苗,前者每年一次,後者一生只要打一次.這兩種疫苗,今年是我的第一次,醫

生問我為何以前不打呢?我的答案是七十歲了,覺得體衰了.其實,主要是管家

的關照與學生的關心呀!打完疫苗後,醫囑要多喝開水,反省過去,我平日除了泡

一次茶之外,就很少喝水.近看有位醫生朋友,囑咐有高血壓的朋友們要多喝

開水,也因此較留意水分的補充。

    到台南「成功大學」參加「學術論壇」歸來之後,腦海裡常縈繞著「少年

濫用非法藥物行為」的問題,翻出舊作,讓我注意到少年對非法藥物,容易

取得性的問題,我在2007年對951位數少年的調查:「多久你能取得如k他命、

FM2、一粒眠、笑氣等三四級管制藥物?」結果顯示52.9%的使用過非法藥

物的少年、19.5%的犯罪未用藥的少年、與12.6%的一般少年可以在「一個

小時之內」取得.相對地,在2011年的調查,有65.7%的用藥少年與0.3%的一般

少年可以在「一個小時內」取得非法藥物。

    若自「暴露論」的觀點,顯示臺灣對一般少年使用非法藥物的取得之管制

與預防是發生了效果。

    然而,卻有更多使用非法藥物的少年,能在「一個小時內」取得非法藥

物,這說明有更多用藥少年,能在很短的時間取得非法藥物,此顯示非法藥物

在用藥少年中有更為暢通與便捷的銷售管道,同時,某些用藥少年已因販賣非

法藥物豐厚的利潤而成為販賣藥物的「藥頭」,未來這些人也將化身為成人

非法藥物市場的「藥頭」,顯而易見的,針對用藥少年的監控與非法藥物流

通管道之查緝,應更加增強情報蒐集、監控人員的佈建、藥頭的逮捕與矯

治,方能克竟其功!
 

(275). 夜語>及早關注大學生的生涯發展與輔導
 

            *. 林瑞欽教授 2020.10.16

 

    時光如梭,十月已過了半個月了。眼看庚子年也到尾聲了,我得好好對過

去與未來做個省思與展望。

    在過去的數個月,我變懶了,家事也少做了許多,待整理舊物一擱,幾個

星期不曾動過。同時,我也覺得:我認老、服老了。

    今自微信朋友圈知道,大陸多所大學發生學生自殺案件,對一個大學輔導

工作的老兵,對於大學的教師與學生自殺案件,可是心有慽慽焉。

    我曾在「哈工程」與中國之「東北農大」,對學生做過「活出快樂來」的

心理健康講座,演講後與學生的交流相當熱烈,顯示學生渴望得到心理協助

的需求蠻強烈。

    我知道中國大陸各大學、各系也皆設有「輔導員」,然而,就我的了解,

該等輔導員的心理協助之輔導知能亟需加強。自殺預防,宜在各系所建置自

殺防治「守門人」的系統,以發揮及時救援與危機干預。

    我看了報導,了解到大陸的大學生與其父母似乎還停留在「被照顧」的心

理狀態,大學生的「自主性」不足,父母對子女的生活,過度關懷與干涉。

    大學生常沉迷於網路遊戲而拒學、厭學、避學、棄學等學業不振,最後的

命運就是被退學了。

    其次,大學時期,陷入男女情感糾葛之衝突,而陷入困境,導致自殺的不

幸結局。

    當然畢業的生涯困境,也是常見的衝突。及早關注大學生的生涯發展,開

辦生涯輔導,更是刻不容緩的要事。英美大學有將心理輔導與生涯輔導分置

的,也有合置的。相關的輔導人力應在各大學研究所,開設相關輔導系所,

加速培育,不要變成只是具備「心理諮詢」知能,而缺乏整體心理健康輔導、

教育輔導、與生涯輔導的知能。簡言之,只會「晤談」是不夠的。
 

(276).晨語>憶往事;因緣聚會退休後到玄奘大學作專任教授

       *. 林瑞欽教授 2020.10.20


    2006年,我自「國立中正大學」退休,哪裡也沒去,仍然常待在研究室,

帶著研究生,執行三個研究案,偶然接到玄奘大學「黃軍義教授」的電話,

詢問是否退休?與有無意願到玄奘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任教? 俟我答應

後,他隨即提出要兼任「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然其後卻因原任院長多所阻

攔,我原也打消前往任教念頭,惟經「軍義教授」與當時玄奘大學「夏、林

兩位副校長」的努力,經創辦人「了中」大師父的同意,我乃在2007年的二

月受聘玄奘大學。隨即著手自師資、課程、與設備改造「應用心理系」的體

質,其後在「許文耀」教授、「吳英璋」教授、「柯」師「永河」教授等的

協助,終讓「臨床心理學組」與「諮商心理學組」得到認可,接著在「應用

心理學研究所」師生的努力下,在學生考「專業證照」上,有著優異的成果

例如,十年來即有160位系上同學考上心理師,在各單位​服務

    同時,也感謝當時的新竹地檢署、台灣高檢署、法務部、與國科會的協助,

讓國際上知名的「犯罪心理學家」蒞台講學,也開展「犯罪預防」在新竹縣

竹東鎮的紮根研究。迄今,犯罪心理學依然是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的

特色。

    當時的「社會福利系」一直抗拒朝向「社會工作」調整,系所缺乏「社會

工作」師資,且研究動能不足,其後在招生困難與大學評鑑不理想的雙重困

境之下,方才逐步轉型。

    當年「法學院」降級為「法律學系」併入「社會科學」學院,因時際遇,

我還兼了三個月的法學院院長。

    在我自「玄奘大學」二度退休以來,我未曾再踏進玄奘大學一步,然今因

一張舊照片,觸景生情,引發當年在玄奘大學的追憶。

 

(277).午間小語>以降低刑責年齡,嚇阻重大刑案發生?


           *. 林瑞欽教授 2020.10.21

 

    自去年起,中國大陸地區發生多起少年弒親案件,致使社會有降低「刑事

責任年齡」之呼聲。我個人並不贊同此種藉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以嚇阻重大

刑案發生的思維,相較之下,倒是覺得應側重自孕婦生產前,著手的犯罪預

防對策,以降低少年與成年人的反社會行為發生,甚而至是重大暴力犯罪的

發生。

    今晨,重閱孕婦產前營養不良與少年反社會行為的關係之縱貫研究的發現:

基於產前營養不良,影響胎兒與嬰幼兒的大腦神經細胞的發展缺損,致使

「衝動控制」不佳,而易致其「反社會行為」的發生。(Galler et al., 2012,

p.239; Neugebauer, Hoek, & Susser, 1999; Barbados Nutrition Study:

BNS, Galler et al., 2011, p.142)。

    近年對Omega 3的作用研究,顯示它能有效增加注意力,降低衝動,進

而有效抑制反社會行為。

    由上顯示,在修改刑事責任年齡之際,實更應重視產前/產後嬰幼兒、少

年、成年之營養的不良,對大腦神經發展造成缺損,更導致反社會行為的發

生之後果,因此,犯罪預防應「循證」往下紮根,提前部署因應,而非單純

降低「刑責年齡」之消極的刑罰嚇阻。
 

(278).晨語>人類的反社會行為是生物性與社會性交互作用

                  的結果。


       *.林瑞欽教授 2020.10.23


    日子過得飛快,今天又是十月下旬了,下午又是到台中「靜宜大學」犯罪

防治研究所授課了。

    人類的「攻擊性」所引發的暴力行為,乃是犯罪心理學最耀眼的主題。對

於「反社會行為」是天賦或是後天習得的,是生物決定抑或是社會學習決定

的呢?

    然而,無論自大腦神經科學的影像研究或是縱貫性的行為觀察研究,無法

單純歸於天賦或生物,也無法歸於社會或是後天習得的,該是生物、社會、

與兩者相互作用等三者所致的。

    單胺氧化酶A(MAOA)基因低活化性與攻擊性有著密切關係。根據研究,

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單胺氧化酶A低活化類型 (MAOA-L),當此類型的人

在童年期暴露在不利環境中,將顯著地、更容易在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期出現

犯罪行為。(Fergusson, Boden, Horwood, Miller, & Kennedy, 2012)此研

究結果,意謂著人類的攻擊性與犯罪行為,是生物性與社會性交互作用的結

果。

    根據我個人長期觀察,暴力犯罪行為,雖深受於其先天的衝動性所影響,

但也深受自父母教養、社會人際互動等後天習得的影響。

 

(279).夜語>收容人「機構化」後的再犯風險?

 

          *. 林瑞欽教授 2020.10.23


    今早自台中自宅,九時出門,下午五時入門,這一天在監獄「高牆」內,

與幾個收容人的「人生」,有了交會(encounter),之後,拖著一身疲憊,感

謝「管家」帶來了牛肉飯,喝了「茉莉花茶」後,她離去。我不知不覺就閉

眼小睡了20分鐘。然醒來後,思潮洶湧,禁不住動筆書寫之。

    一個人犯了罪,服了刑,離開了監獄,然後又重蹈覆轍,接著又再進去了,

然後就不斷進出監獄,是日我跟「他」個別聊談時,始知他已經在監獄裡頭,

合計度過三十餘年了。

    類此,難不成他們真的是「天生犯罪人」嗎?監獄的刑罰,顯然無法嚇阻

他們繼續犯罪的生涯。他們是怎樣的一群人呢?多年來,我喜歡自風險/保護

因子(risk -protective factors)的概念模式,去思考犯罪行為的發展。

    惟檢視他們的行為特徵,顯示他們「認知功能」低落、「衝動控制」差、

「學業成就」不佳、少年起多樣的行為問題、「家庭結構」失衡、「家庭功

能」失能、「父母教養」不當、「心智」異常、缺乏「謀生技能」、「多樣

化」犯罪行為等。

    當他們年齡日長,已來到「老年期」,身體健康日衰,他們還離不開監獄

與監護機構,他們有「高再犯」風險,就這樣下去,他們已失去了矯治與醫

療的可能性,他們何處去呢?

    由於個人應聘入矯正機關參與行刑處遇之諮詢委員,每個月我都帶回這一

個「無解」的難題離開高牆,冥思答案,今夜註定又要「失眠」了。


 

(280).晨語>逐年上升的臺灣高齡受刑人監禁人口。

 

       *.林瑞欽教授 2020.10.25


    我已忘了今日是何日?經提醒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陽節。台中市政府發放65

歲以上老年人的敬老金二仟元暨一盒壽麵,多年前我就採用直接入帳。然自

1989年英國返台以來,我呼籲過國、民兩黨應該發兒童津貼,可惜兒童手中

無選票,三十餘年,少子化愈來愈嚴重,高齡者人口愈來愈多,地方政府之

財政負荷愈來愈沉重。領這敬老金,雖金額不多,但內心卻有過意不去之感。

    身為犯罪心理研究者,了解到監所收容的60歲以上的高齡受刑人口是逐年

上升,已是不可逆轉的事實。觸犯竊盜、賭博、公共危險等罪名是高齡者最

常見的犯罪行為。另一方面,高齡者卻也容易成為各類型詐騙的被害者。

    自高齡者的生活型態分析,就可明白為何高齡者,較會觸犯上述三種罪行

與成為被詐騙的受害者。

    如果走過大樹下或小公園,約略可發現一群老人圍著對弈的兩人下注,注

金多半不大。周遭亦有數位打扮入時的中年婦女在那裡遊走,招攬尋芳的老

人。老人聚在一起,喜歡喝幾杯小酒,當聚會後騎著機車返家,就容易肇事,

一旦受盤查就有酒駕情事,因而觸犯公共危險罪。

    自犯罪預防的觀點,現在各地流行高齡據點,由社工與志工輔導,有供餐、

量血壓、書報閱讀、唱歌、跳舞等文康衞健等的服務,然我個人認為應將犯

罪預防宣導納入,以降低高齡犯罪與犯罪被害之可能。

 

(281).夜語> 靜中見真境,淡中識本然。  

           

                   *. 林瑞欽教授 2020.10.25


    近午時分,慢步走經由台中文創園區去台中火車站新站之「鐵鹿飲食大街」

覓食。在園區,眼睛一亮,居然見一朵盛開的「富士櫻」,庚子年真是反常,

異象多。往年園區的富士櫻是在四月初開花,花謝了,也就宣告平地的櫻花

季結束了。然現在才近十月底,農曆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陽而已。

    網際網路購物真是無遠弗屆,管家為其住在上海的父母訂了水果生日蛋糕,

而且在網路上完全監控蛋糕送達的時間與進程,這可是實體店所做不到的。

    與住在英國「諾汀翰」的兒子「視訊」,特別叮嚀要注意病毒的防護,承

他告知「諾汀翰大學」有五百多個學生,受新冠病毒感染確診。視訊中得知

寶貝孫子Max 深受「諾汀翰郡」與「列斯特郡」之兩個郡「少年網球隊」的

青睞,真是高興。

    於日常生活作息,「雙盤」坐定之像,由管家拍攝之。習慣上,我每日盤

坐,早晚各四十分鐘,調理身心。平時坐定會在雙盤上蓋一毛毯,以免受風

寒入侵。在台北常見練功者,在室外樹下,微風中坐定,深替他們為「風寒」

所侵而憂心。
 

    ( 按:上揭林瑞欽教授之「靜中見眞境,淡中識本然。

    擁有心理學暨教育學双博士的林瑞欽教授已非宗教性的每日打坐兩次的習慣,

數十年如一日,身為旁觀者的我,過去曾為中正大學研究所唸書時為他的學生,觀察

静坐之成效分析如下供參:

    一.凡塵事之「是非曲折」,在林老師的睿智辨別判斷下,無所頓形,因「静坐」而

         有「中道」的客觀思維,放之四海皆是「普世價值」。

    二.林老師因静坐而「內觀」,併有「他心觀」產生「同理心」,不偏不倚,符合「中

         傭」之道。

    三.林老師「溫文吐雅,斯文斗望,吾道嚴瞻」;因打坐而得「多元化」及「系統化」

         的理路思維,得天獨厚,已進入「微觀」境域,「靜中見眞境,淡中識本然」,

         其理路清晰,斷事、論事、中肯、中道,毫不拖泥帶水,不愧為英國有名的「諾

         汀翰大學」心理學博士暨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之雙博士學位教授;無怪

        乎中國大陸之「哈爾濱工程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上海「政法大學」應用社會科

        學研究所、山東「濱州醫科大學」、貴州「遵義醫科大學」等名校,爭相聘請林老

        師為「客座教授」,檔期應聘不暇,良有以也。

    另,林老師於1995年美國「諮商學會」之台灣「青輔會」委任出席代表。2002年榮

任联合國笫27屆兒童人權「特別联大」台灣代表團之團長暨「國際教育與輔導學會」台

灣「特派員」。

    其「桃李滿天下」,有詩為頌:

    「 應英才宏化育;

       仰俊傑盡裁培。」

    善哉 ! 吾師,「中華民國犯罪矯正協會」等多項團體社團法人,聘他為「榮譽顧

問」,引以為榮。)

                               (編著 吳正坤 事 2020.10.26)

 

(282).午間小語> 精神障礙加智能障礙又犯罪,該如何監護呢?

 

          *. 林瑞欽教授 2020.10. 26


    近來於精神病收容人之監護或照護的討論很火熱,此讓我回憶起少年時,

鄉下鄰居的幾件相關案子的安置。我的鄰居也是我的小學時的女同學,她少

女時期就發病,鎮日將自己幽居於房內,其後她家舉家遷居於靠山邊無鄰居

的房子,十幾年後,其父母相繼過世,兄長無力照顧,乃經由地方衛生所的

協助,安置於精神專科療養院,然後再也沒有她復歸社會的消息。

    另一例,是五十餘歲的男子,他智能不高,但語言功能正常,常年待在村

中的一間廟中,能幫忙日常事務的處理,但他告訴我:「神明一直託夢給

他」。此意謂著,其日常生活功能尚可自理,毋須機構安置。

    其次,我在想為何英、美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將長期收容精神病患

的療養院關閉,讓精神病患回歸社區照護。相對之下,我們現今的社會大衆,

卻一直害怕著精神病患留在社區,造成的危險,而想著找到「監護機構」將

精神病患關進去一輩子,尤其是犯暴力罪的精神病患者。然而,很不幸的,

要找到一個願意收容「犯過暴力罪」的精神病患,尤其他年紀大又是智能不

足時,可真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

    「精障」加「智障」又犯罪,該如何監護呢?他們往往是缺乏家庭支持而

被放棄的一群,若他們又是社會安全網外的一群,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是否來個普查呢?將他們找出來,再組成精神鑑定小組,逐一評估

其身心狀態、生活自理功能、與家庭照顧支持功能,加以分級,責成地方衞

生局與社會局,組成安置與訪視小組,定期評估與「強制」就醫與安置。相

關經費預算應由大政府的中央編列預算支應。
 

(283).午間小語> 如何做好對性侵犯罪的預防?


        *. 林瑞欽教授 2020.10.30


    我的小書:「犯罪矯治隨筆」終於在吳正坤典座、陳美芳小姐的辛勞編輯

印製出版了,這書能出版更要感謝曾國展先生慷慨解囊贊助出版的經費。

    第一版悉數由「中華民國犯罪矯正協會」發送給全台各監所。若第二版要

公開發行販售,將需要另行研商。

    晨間新聞播報,「長榮大學」大三女學生,在夜間返租屋處途中被欲性侵

之嫌犯以童軍繩套殺,棄屍高雄市偏遠山區。此種隨機尋求性侵對象,並殺

害的案件,是最讓社會大衆恐懼之暴力罪行。

    多年來我因受聘監獄之諮詢委員,接觸過許多的性侵害犯,我觀察到「性

侵犯」有幾個特徵:1.多種犯罪前科紀錄; 2.缺乏性需求喚起的控制; 3.缺乏家

庭與社會支持系統; 4.缺乏衝動控制; 5.藉暴力達成自己需求的滿足等。

    如何做好防制暴力犯罪,尤其是性侵犯罪的預防,我試著提出數點淺見供

參:1.避免單獨在夜間行走在偏遠小徑; 2.隨身攜帶哨子;3.大學對女大學生開

辦夜間運行的中型巴士;4.對偏僻大學生必需行經的道路,加裝燈光與巡邏密

度;5.對轄區內有犯罪前科紀錄、缺乏家庭社會支持系統、無職業與全時工作、

有暴力行為等人員,列為治安人口管控,加強巡訪的密度;6.籌組社區巡守隊,

加強社區安全防護工作。

 

(284).夜語>加強犯罪風險評估與犯罪預防以減少發生性侵

                  殺人案。


      *.林瑞欽教授 2020.11.02


    《日前,長榮大學『馬來西亞』藉之大三女學生,晚上在回租屋處途中,

為梁姓嫌犯基於『性侵』之動機,以『童軍繩』拋頭圈攎殺性侵,棄屍高雄

『阿蓮』山區。案發地段在九月三十日晚間,亦曾發生梁姓嫌犯企圖攎走長

榮大學另一位陳姓女生未果,然陳女向『歸仁』警分局之『大潭派出所』報

案,警方雖已調出嫌犯駕駛車輛,然未積極處理,疑似吃案。長榮大學校方,

也未積極關注該擄人性侵未遂案。值得注意的是梁姓嫌犯曾連續犯下竊取女

性內褲,但皆以易科罰金分,未獲得警察與司法官之重視。》

    上揭案情顯示數項議題:

    1.就梁姓嫌犯的犯罪行為發展而言,由戀物癖,可能自色情影片與書刊等,

習得偏差的性觀念與行為,至企求以暴力手段性侵行經,於偏僻無燈光之落

單女性做案。顯示他是預謀犯案。

    2.警察吃案,除消極辦案的心態外,亦普遍缺乏「犯罪風險評估」知能,

錯判梁姓嫌犯犯案的風險。台灣的警察,長期以來,就有破大案的求功心態,

嚴重忽視犯罪預防的落實。以往雖有警政主管重視社區警政,然如曇花一現,

基層警網與員警巡邏也未落實。

    3.基於行政院長的不尊重文官體制,恣意行事,形成文官消極任事的心理。

    4.即使再良好的安全社會,皆可能發生暴力犯罪案件,因此「被害預防」

是每個社會成員在心理上與防護知能上,無可避免的要務。被害者未接受同

學的伴行,也未攜帶任何防身物如口哨、噴霧器、照明設備等。

    5.社區對於容易導致犯罪的地點,缺乏監控設施如照明、監測錄影鏡頭、

巡邏密度。案發後,地方政府與大學,輕忽怠惰職責令人痛心。

    6.大學基於成本考量,大量在夜間開課,但卻未注意到女學生「行」的安

全,也未關注到校園與社區連接通道的安全措施。

    7.司法官對於「性偏差」者之連續犯案,應有所敏感度,並採取適當的刑

事處分如「強制治療」的保安處分,法務部與司法院對於相關刑事政策,應

速加研商修法。
 

(285).午間小語>長榮大學」女生受害案,衍生出許多問題


             *. 林瑞欽教授 2020.11.03


    今日近午時分,我將近作: 「犯罪矯治隨筆」捐贈自宅鄰近的「公共資訊

圖書館」,順便跟「劉館長」打個招呼,他也是師專畢業,晚我18年,是相

當有行政歷練的青年才俊,謝謝他送我一個書包。接著趕往「永豐麗緻」與

管家會合,宴請學生「思美」。

    有關「長榮大學」女生受害案,已衍生出許多問題。

    就大學宿舍之供需而言,英國大學的宿舍,是甚具品質,一人一間,每個

宿舍有個餐廳,大學部居住的,也有輔導的老師,通常由研究生擔任,「舍

監」是由大學教師擔任,每學期舍監與宿舍導師有權處分宿舍內違規的學生,

每學期舍監、宿舍導師、與學生聚餐,以往是要穿「袍子」的。此即是英國

知名的導師制之一環。

    當年「中正大學」建校時,因校長「林」師清江教授,是英國「利物浦大

學」的畢業生,宿舍的規劃,乃依循英國大學之宿舍規模來規劃,然文化不

同而未成。

    大多私立大學的學生不愛受約束,喜歡在校外租屋。大學對校外出租房屋,

又未建立評鑑與推薦機制,以致居住品質與安全常成問題。

    南部大學因師資延聘受限,多半集中在周一、二、三開課,致使連夜間時

段皆滿課,若學校地處偏僻,自然就更增加學生下課後返回校外租屋處,人

身安全的風險。

    其次,就被害學生被擄走之路段,依學生所述,曾發生一男一女受性騷擾,

尤其是9月30日晚間的擄人未遂案,台南市警察局「大潭派出所」,都已調閱

路口監控,發現可疑嫌犯與車輛,怎會以「惡作劇」未完全受理而結案呢?

顯示承辦員警對於「暴力犯罪風險評估」知能的薄弱;受害女生都去報案了,

為何不開出「報案三聯單」呢?

    多年前,我曾失竊車牌去大學派出所報案,承辦員警還頻頻跟我抱怨,因

大學設立而增加他的工作量,見其幫我做的筆錄「錯別字」連篇。我認為基

層員警承辦暴力犯罪案知能是相當有限的,按理說該案應會速轉知「分局偵

查隊」派員會辦偵查,令人納悶的是為何該案偵查隊,悶聲不吭呢?因此而

論,該分局長被拔官可是怨不了人啊!

    就我的了解,要幹到六都的分局長,已是久經歷練了,怎會如此疏於督導

呢?該分局的「督察」與台南市警察局的「督察」是否皆有怠忽職守呢?

    「梁」姓嫌犯,設籍高雄市,越縣做案多次,類似此種前科累累的特殊性

戀物癖好之嫌犯,是否應聯合列管呢?刑事局不是還有「南部犯罪打擊中心」

嗎?也許幹刑警的看不上「偷女性內衣褲」的小偷,然而請不要忘了:「小

偷會變大盜」、「宵小更會成性侵與殺人的暴力犯」。
 

(286).午間小語>步入高齡之身,心靈的變化宜有所反思!

 

           *. 林瑞欽教授 2020.11.11


    日前於南投「杉林溪」參加兩日「秋紅攝影行」結束,因在「松瀧瀑布區」

不慎滑到,致左大姆指有折傷,今天是第四天,治療與復健後大有緩解,

仍有所不便。這也讓我對自己已步入高齡之身,心靈的變化有所反思:

    1.近年來,我在心態對自己的老化已有所認識並調整生活步調, 不再如已

       往般的抗拒自己老化的事實。

    2.向來,我走路走得快,吃東西吃得快,近來走路快步並無多大 學改變,

       但吃飯時嚼食則已放慢了。

    3.應避免與陌生人搭話,以避免無謂爭端。這在管家的約束已顯著地減少。

    4.去年五月及此次摔倒,與步履倉促有所關連,因此未來要確保步步穩當,

       不再急了。

    5.手機與家中電話座機,一接聽為語音錄製或推銷的電話,一律 掛斷與封

       鎖。

    6.逛街時,避免貪小便宜,拒絕搭訕與受推銷。

    7.減少在外應酬性喝高度酒精性之飲料,淺嚐酌止為原則。

    8.拒絕親友金錢借貸之要求。

    9.在熟悉固定場所,增加手腳的運動量。

    10.減少螢幕視覺之停留時間與上網。

    11.加速淘汰舊雜物品、衣服、與舊書等。

    12.預立與調整遺囑。 

 

(287).晨語>如何預防性侵加害者以綑綁/勒殺特性之發

 

      *. 林瑞欽教授 2020.11.12


    以膠帶或繩索綑綁(ligature)、勒殺(strangulation)被害者,在芬蘭以熟

識者為主,其中有89%是有人格障礙(Hakkanen, 2005,a要加兩點);然就我過

去十年的觀察,在台灣此類型的綑綁、勒殺性侵之加害者與被害者的關係,

卻是隨機的陌生者為主。

    上月,長榮大學女大三生夜歸,被梁嫌以繩索為性侵套殺案,即是以陌生

為對象的隨機犯案。

    在台灣加害者,常以美工刀加以威脅後,再行以寬大膠帶綑綁被害者手腳

與嘴,因此性侵被害預防如何因應此種綑綁/勒殺特性之發展,適合的防身術

是相當迫切需要的。此外,就此類型加害者之行為與心理、案發現場等之側

繪加以深入研究,更是迫切需要。

 

(288).夜語>性侵害犯之再犯「動態風險評估」!


      *.林瑞欽教授 2020.11.13


    近日翻閱C.R.Hollin (2000)主編之犯罪者評估與治療手冊(Handbook of

Offender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一書中,由Hanson所撰寫的性侵

犯再犯風險評估一章,乃摘譯其中要項供參。

    依據 Hanson & Bussiere (1998)對含28,972性侵犯之61個追蹤研究結果,

整理歸納其與再犯風險最相關的因子,有下列三大類,最強的是「偏差的性

興趣」,他們發現偏差的性興趣,可細分為下列四項:偏差的性偏好、早年性

犯罪、受害者為男童、陌生人或不相關的受害者。     

    其中以被診斷為戀童癖具有最強的再犯風險。

    其次,則是一般犯罪因子如前科紀錄、年齡/單身、反社會人格障礙/心理

病態等,上述因子顯示個案是具衝動性的低自我控制者。

    其三是無法完成治療者。

    性侵犯再犯的「動態風險評估」很重要,卻不易做。Hanson (2000) 歸納

穩定與急性的「動態風險因子」,他將之歸納為下列五類具潛力的性侵再犯

的動態因子:

1.缺乏親密關係如無親密關係者、與不適當對象如兒童發生親密關係;

2.負面同儕影響如與戀童癖好者、性伴侶交換、飆車族等交往;

3.對性侵採容忍的態度如性侵是沒啥大不了的事、為性侵找藉口等;

4.情緒/性的自我調控如會去性侵是心情不好或壓力太大所致、常有性挫折之

    感、無法延宕性的滿足等;

5.一般的自我調控如失控、自覺不需要改變、常缺席或中斷治療、出現在

    高風險的情境中等。

    性侵犯風險評估是需要大量性侵之行為數據,加以分析建構的系統犯罪科

 學。 

 

(289).午間小語>為大學生近日自殺案件頻繁而驚恐

      *.林瑞欽教授 2020.11.17

 

    於「杉林溪」滑倒近十天,左大姆指與食指的折傷帶來的疼痛正正逐漸緩

解,但生活上因無法用力,仍然造成不便。

    昨天一早,即搭成「老蔡」剛換的車,要去拍攝落羽松,但卻找不到,

好隨興遊,再到「後龍」外埔漁港,中餐由「老蔡」招待海鮮大餐,然後轉

往「高美」濕地,拍攝日落。

    日來新聞,為大學生自殺案件頻繁而驚恐,我按耐住心裡對青年人自殺行

為的悸動,自21歲起擔任連隊「政戰輔導長」起,到後來擔任義務「張老

師」,督導,大學輔導中心主任,我對青少年自殺案件的處理並不陌生。

殺是人類社會中的「異化中」無法避免的問題。

    在網際網路的時代裡,人們的生命因資訊即時性、大量化而陷入生活的

「單調化」,缺乏休閒生活技能,也相對減少體能的活動,平時很少思考與

閱讀,整體而言,生命顯得是那般的蒼白。

    一旦遭受到挫折,就容易受到「負面情緒」的紛擾中而難於掙脫,更是落

入消極的「自動化」思考而無法脫身。

    大學裡「師生關係」淡薄,「研究生」功利心態重,不願下功夫閱讀期刊

論文與原典。我蠻納悶一個人進入大學,到他修完博士學位,究竟讀過幾本

書與幾篇期刊論文,又讀過幾本文學作品,聆賞過幾首名曲,觀賞過幾幅名

畫、名劇、看過幾場球賽呢?當生命是那般淺薄,又不願求助,一旦「打結」

了,再多心理健康服務,也是無濟於事的。

 

 

(290).夜語>「一監一特色」的監所作業政策!

        *. 林瑞欽教授 2020.11.27


    天氣涼了,我換上厚「被子」了。今天下午又到了台中監獄參加外聘諮

詢委員會,跟邱典獄長見了面,在我的近作「犯罪矯治隨筆」一書簽個名

留念。在我自宅臨出門前,管家交代我買四盒台中監獄製作的「狀元糕」,

因急著開會,告知典座幫我買,卻讓他送我五盒了,太感謝他了。藉「臉

書」推介一番:「狀元糕,係台中監獄出產,每盒150元,乃品茗待客最佳

甜點。)」

    在前任法務部長「施茂林教授」任內,推動「一監一特色」的監所作業

政策,該項作業產品,不但提升受刑人的作業金,同時也提高受刑人習得

較佳的職業技能,出獄之後謀生較易,收入也較理想。

    我認為不能讓受刑人作業,總是停留在「摺紙袋」的簡單勞務工作之上。

但也不是說此類簡易勞動工作不需要,應該是依照受刑人的智能、興趣、

性向、與渠等入監前的職業技能,加以評估,安置於不同的職業技能工作

訓練與作業。其次,監獄內的職業設備應及時更新,讓受刑人作業項目得

符合社會脈動,與時更進、彈性操作,更生之後,得以與社會現行所需的

職業技能與機器設備操作接軌。如過去的「丙級證照」在現行社會上的運

用受到限制,最起碼要能通過「乙級證照」,這是當今各監所於收容人之

「職訓」,必須要思考的地方。

    我未退休之前,較常有機會穿西裝,因此,於寒、暑假回到英國的家時,

也就會在賣場於打折銷售時,添置名牌西裝如YSL, JAEGER,

BOSS, BURTON等,其中我較喜歡的是聖羅蘭(YSL ) 之海軍藍的西裝,

其中除一套是三個扣子外,其他皆是典型的英式雙排扣西服。穿雙排扣,

可是要扣上扣子的。西裝就是用一塊布把醜陋的身軀包起來,尤其是男人

的「鮪魚肚」或「啤酒肚」,可是在台灣或中國大陸,我卻總是看到男人

們穿西裝,不知要扣上扣子,依然露出大肚子來。

    然退休以來,出席正式宴會與會議的機會減少了,這些西裝也就長置於

衣櫃中。這周我主持一場學術研討會論壇、對350人的大型演講一場,於

是就讓其中的一套西裝,出來透透氣亮相一番。 

 

(291).晨語>收容人於矯治過程中,輕蔑所做不再犯的承諾!

 

         *. 林瑞欽教授 2020.11.28


    我在過去接觸犯罪人,尤其是暴力犯,我只問他>你過去一共犯了幾個案

子?你對「被你傷害的陌生被害人」覺得如何?他就一股腦的說:他以後絕對

不會再犯了。

      然而,他真的如他所說的「不會再犯」了嗎?猶記得當年將「外遇」對

象殺死且予脫光衣物棄屍在「八里墳場」的兇嫌,在假釋之後,另結識幼稚

園教師,又因該女不願繼續交往,結果在某日早上八時許將該女約出,然後

以手槍行刑式的槍殺了。令我十分訝異的是;該案的心理鑑定人,係某大學

理系助理教授,其後居然大膽做出「無再犯風險」。

    話說回來,人們為何會重蹈覆轍呢?犯罪人的認知處理水準、認知扭曲、

衝動控制、負面情緒喚起、心理與生理需求渴望滿足的強度、設身處地的能

力、操縱他人的強度、攻擊性等,皆影響到他所做出承諾的可靠程度。

    我明白近幾年來,許多「心理學家」喜歡心理分析學派的追溯當事者的幼

年的創傷,對當前行為的影響,然而很不幸的此種思維,在如此多年一直找

不到足夠有力的證據來支撐,治療者若掉入了此種「命定論」裡頭,將很難

正確的面對當事人,也難以協助當事人,做出合宜的行為改變而重新適應社

會。

    犯罪矯治中的悛悔、認罪是對自己所犯下的罪行表示負責,若僅只是嘴巴

說說,就難以被接受,於矯治過程,若還不斷違規、意圖操縱他人,遂行其

私慾等等不當行為,你還真相信他嘴裡,輕蔑所做的承諾嗎?

 

(292).晨語>團體諮商/心理治療之療效的評估


        *. 林瑞欽教授 2020.11.29 


    近日突然想到團體諮商/心理治療成效研究的議題。1981年完成我的碩士

論文: 「學習團體互動過程中,自我表露行為的研究」,當時的研究思維仍

然依循著有控制組的實驗設計,這來自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典範,一直主宰著

行為科學的研究,講究隨機取樣與隨即分派,重視推論統計,強調研究結果

的顯著性考驗。

    上個世紀末期,「行為治療」學者開始思考;單一受試者有基準線的實驗

設計。在諮商與心理治療中,面對的是單一個案,諮商/治療乃是治療者協助

被治療者行為的過程,其成效即是被治療者行為的正向改變。但諮商/治療也

可能造成被治療者行為負向的改變。相對地,團體心理治療就顯得複雜得多

了,被治療者人數會在四人以上,八人以下,一般以六人為多。雖然受治療

人數多,但治療的目標並非團體,而是團體中的個人之行為改變。

    然而,有關團體治療的研究,卻是比較實驗/控制組的平均數與標準差的

差異,此意謂著其成效是「團體」的改變,而忽略治療的「標的」還是「個

人」。

    因此,我關注的是哪種人接受團體治療有正向的行為改變、哪些人會有負

向的行為改變、哪些人不會有所改變。因此我將行為基準線的概念,引用到

團體治療成效考驗,以團體成員在参加團體治療過程前、中、後與追蹤階段

的行為改變。同時也觀察對照組成員的行為變化,再相互比對,分析正向、

負向、不變等人的行為特徵,據以呈現該團體治療的成效

    如此分析方法,可以讓我們明白哪些人是適合團體治療,哪些人是不適合

的。簡言之,團體諮商/心理治療的目標不是團體,而是團體中的個人,其成

效也在於参與團體治療者之個人的行為改變,因此療效的評估,不應置於團

體之上。 

 

(293).午間小語>「非法藥物濫用」的戒治處遇方案

        *.林瑞欽教授 2020.11.30 


    有一段時間沒觸碰「非法藥物濫用」的議題,近見學生與友人在討論濫用

者落入濫用非法藥物的「進程」與「戒治」的困境。昨日途經老友舊宅,乃

憶起他曾告訴我:他曾濫用「甲基安非他命」,而後把舊宅賣掉,完全與濫用

前的環境斷離了來往,不但改變了工作,也改變了生活方式,因而戒治成功。

他也告訴我,許多人來請教他如何不再濫用「甲基安非他命」?他就告訴對

方:「要有決心。」

    然而今天在犯罪矯正機構與成癮醫療院所,在非法藥物濫用/依賴的戒治策

略中,是否掌握到協助濫用者,改變其工作與生活方式呢?如果人們還想憑

藉著非法藥物,來解決工作與生活的壓力與困境,那麼他將難以脫離非法藥

物的濫用與依賴。雖然目前各方皆援引多年前美國「國立藥物濫用研究院

(NIDA) 」提出來的「戒治指引」而高喊多元科學處遇方案,然而一年內,

高復發率仍無下降之趨勢。

    基本上,我觀察到戒治機關,並未了解到受戒治者的戒治需求與預備狀態,

例如受戒治者是單一或多重用藥、每日的用藥的頻率與劑量、物質與非法藥

物的濫用史、受戒治的意願/動機等。

    戒治機構只想他們要如何去戒治非法藥物濫用的行為,但卻未了解受戒治

者這個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行為樣態與生活方式等,簡單說,並未了解

受戒治者,只是考慮到機構要如何去改變他們。其實,這種思維也存在犯罪

矯治中。

    如何維持受戒治者在離開戒治機構後,不再復發。顯而易見的,受戒治者

的用藥渴求之「認知提示裝置」、家庭/社會「支持系統的建置」、其謀生的

「工作安置」、負面情緒管理/心理壓力「調適策略」、因應復發高風險「情

境的對策」、與往昔濫用非法藥物友伴圈的隔離等「知能的熟悉」,更是在

結束機構戒治時避免復發的重要因素。

    細究已往非法藥物濫用的戒治,是缺乏對濫用者的用藥史與復發風險因

的評估,在戒治過程,也忽略因應復發高風險對策的發展,在結束戒治後,

更忽略受戒治者家庭與社會支持系統、就業等的安置。

 

(294).夜語>提振案主戒治的意願與動機,是戒治成功的開始!


         *. 林瑞欽教授 2020.11.30 


    看到定居於英國的女兒,Line貼出兩個外孫女玩落葉的快樂照片,尤其

四歲的Cara,這應該是她第一次玩落葉吧! 

往昔住在Nottingham大學宿舍時,初冬走過堆積著滿滿落葉的小徑,有

種很愉悅的感覺,迄今難以忘懷。

    接續今天的非法藥物濫用「戒治」小語,黃昏散步時,想到多數的受戒

者,缺乏受戒治的意願,與多數的犯罪受刑者一樣,皆是「勉強的案主」,

缺乏對自己的藥物濫用之「自我覺察」而抗拒接受戒治或矯治,因此經由

「動機晤談」以激發他們主動參與戒治,是矯治或戒治開始最常被採用的

略。

    經由「定向」協助案主覺察自己是誰?現實感的程度?例如你的姓名是?

今年幾歲?你知道這裡是什麼地方呢?你來此多久了?你什麼原因來這裏呢?

你在這裡過得如何呢?你想離開這裡嗎?你想要怎麼樣才能離開這裡呢?

來這裏後,覺得自己有哪些變化?等等問題。

    接著對案主於藥物的渴求,進行VAS自我評估,「現在請你就0到10給我

一個數字,數字愈大,愈表示你現在愈想要使用非法藥物。」 

    其次,經由引導案主對自己身心在濫用藥物前後的身心變化對照,去覺察

非法藥物對自己身心的負面影響。

    提振案主「戒治」的意願與動機,常是戒治成功的開始,「動機晤談」是

相當理想的策略。 

 

(295).午間小語>因酒駕而觸犯公共危險罪者的刑罰處分

        *.林瑞欽教授 2020.12.05 


    我認為因「酒駕」而觸犯公共危險罪者的刑罰處分,應含付命強制治療。

乃年輕時有幾件有關「酒癮」者的記憶:

    (例1).有一家人自山上搬到我家旁租屋,每天下午三點多,男主人喝完酒

就先在屋前樹下打拳,然後辱罵妻女,繼之,將家中碗盤打破丟棄滿地,最

後累了,就躺在樹下呼呼大睡,真是害慘了一家人,其子長大,就讀大學時

因憂鬱而自殺身亡,真是令人哀傷。

    (例2).也是鄰居,每天晚餐喝完酒,就將其妻子自家客廳打到家門口的馬

路,然後他的妻子傷心的哭喊後,就回家了,這家人後來也就搬走了。

    (例3).我初中同學,數十年之後再聚,喝了點酒,去娛樂場所,見他隨意

動手打人,我勸他,他說:這是自己的店沒關係,我看情形不對,於是趕緊將

他帶離現場,後來朋友告知,他一喝酒就變了一個人,沒喝酒,人很客氣溫

和,一喝了酒就有暴力,且很執著無法理喻。

    (例4).四十餘年前,我到「精神科」見習,有天知一酒癮者,住進「精神

科」病房,闖出病房跳樓了,其後,有一段時間病房氣壓都很低。

    歸納上述四例,酒精濫用/依賴,所致的問題行為、情感障礙、生理疾病

(如肝臟病變與失智等)、與性侵、傷害、殺人等犯罪行為,已嚴重地危害到

社會安全,但卻未獲得一般民眾與政府的重視。雖然「酒駕」不見得是「酒

癮」者,然而許多酒駕者,並不了解到自己喝酒後的失控行為

    我強烈地呼籲對於因喝酒而觸犯「公共危險罪」者,以強制自費住院接受

估,再依其評估接受「輔導」與「治療」,同時以「罰鍰」代替幾個月的

刑罰;對於不繳罰鍰或繳不起者,經評估其酒精濫用/依賴程度,責付精神院

所「強制治療」後,再送「技能訓練所」收容矯治。

 

 (296).夜語>已離婚仍住在一起而引發的負面情緒悲劇!


        *.林瑞欽教授 2020.12.05 


    今日下午,又有兩件舊夾克,被管家看到破洞而慘遭汰除,一件是去後壁

高中演講,學校送的,另一件是歷任萬興國中、北門農工、北斗家商、基隆

女中的「溫」故「烘祥」校長所送,皆是二十餘年的舊衣服,但有感情。

    下午再陪管家到「國光花市」花了100元買了一盆「斑紋蝴蝶蘭」,增添

客廳生趣。

    今日見媒體報導,一原洗碗工,現失業之男性,將其已離婚仍住在一起,

年長二歲的大學畢業妻子,殺死棄屍台中市「大坑」山區,遺有兩名幼女的

悲慘新聞。在台灣許多離婚夫妻,依然住在一起,也常因衝突而發生凶殺案

件。

    因愛而生恨,常因離婚而致強烈的失落創傷,此種心理創傷除會導致憂鬱

而自殺外,更會激起敵意,產生殘暴的攻擊。如何預防因「親密關係」斷裂

的創傷,引發致命的攻擊,是相當值得關注的議題。

    近年在台灣法院已引進「心理諮詢」之家事輔導的專業輔導員,以協助尋

求離婚的雙方與子女進行心理諮詢,然後再經法官調處。然而,暌之現實,

已離婚雙方卻依然常因子女的歸屬、財產分配、雙方情感的糾纏等,而引發

諸多暴力衝突案件。因此,當事人、相關親友、律師等在處理離婚時,要特

別關注離婚所引發的「負面情緒」與「仇恨情感」的處理,也應注意到身家

的安全防護,適時尋求警察的協助。

 

(297).午語>「科學實證」的多元戒毒處遇模式!

        *.林瑞欽教授 2020.12.08


    回顧退休之前,我對「非法濫用藥物」者(含少年與成人)所做的相關研究

約有十個,因此,對於非法藥物濫用之「戒治與預防」有一些認識與看法。

    最近我觀察到「犯罪矯正機關」大力推廣「科學實證」的多元戒毒處遇

模式,引起我的好奇。

    我在想何謂「科學實證」呢?又何謂「多元處遇模式」呢?。「非法濫用

藥物」是一種行為,在台灣依照「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的規定:五年內第一次

使用第一級與第二級「非法藥物(毒品)」者為「病人」,第二次使用非法藥

被逮捕即為「犯人」,此種使用一、二級非法藥物的身份規範,是世界獨

無二的。因此,使用一、二級非法藥物的「毒品犯」就成為我們監獄受刑

的主體(約48%多),這其中之累、再犯者,又高佔近九成。

    按理說,「戒治」是「科學實證」所得的處遇策略,是具有頗佳的戒治成

效。然觀察上述戒治成效,卻意謂著它並不具「科學實證」之特性。

    而「成癮」戒治是一種「認知、行為、與情緒」等的改變。簡言之,這是

一個全人的改變。當一個人濫用「成癮性」物質之後,其生活方式會產生劇

烈改變,其工作的水準會向半技能、無技能化下墜,這也導致其收入的大幅

滑落,但卻因其購買非法藥物的支出,又急遽增加,在「日不付出」的狀態

下,就只能依靠犯罪來籌款,此即是非法藥物濫用者,常觸犯販賣「毒品

罪」、與竊盜、贓物、搶奪等財產性犯罪之因。若能有效協助戒癮,自將有

利於犯罪行為「數量」之抑制。

    如何有效協助戒癮,那必須了解戒癮者與協助他了解自己的成癮行為與心

理狀態。很不幸的多數成癮者,並不了解自己的成癮行為與心理狀態。另一方

面,現行矯治機關的治療者,也不具備了解受治療者行為的知能,對於他們的

物質成癮史的了解不足,更遑論及治療的技巧與策略。依據薈萃分析所得,行

為後果管理、認知治療、復發預防,再輔之藥物治療,是對成癮治療較具成效

的策略。

    乃文獻上也顯示,心理分析、正念、內觀等新興心理治療,並未取得顯著的

戒治療效。

 

(298).語>對一.二級非法藥物濫用者之強制勒戒處分


            *. 林瑞欽教授 2020.12.12


    為了「拈花惹草」,早上我就在住處附近綠地尋覓紅葉,頗有收穫,

影手機掉落花欉,找了許久才找到,已近中午,乃趕緊回家。

    尋思,找戒癮成功者資訊,俾回去跟現正在戒治的學員,說明其戒癮成

的經驗妥當嗎?基本上,「楷模學習」是常被社會運動、商業行銷、學校

育、道德規範、教育訓練運用以促使學習者效法之一。我常聽某電台節目

銷保健營養品時,即以高齡的父親服用成效後,身體狀況為楷模,要聽眾

習其父親,用來購買她所推銷的營養品。

    成癮戒治找戒治成功者當楷模,是一蠻具失敗風險的作為。我曾聽過一個

將「安非他命」戒掉的人,找回去當「過來人」楷模,然數月之後,這位

「楷模」卻復發,又重回機構戒治了。

    觀察犯罪矯正機關將犯罪者「再犯」的名詞用來說明「毒品犯」再度使用

「毒品」,實有過度簡化成癮者「復發」的行為。若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之規定:使用一、二級毒品者,三年內第二次被逮捕為犯罪者,此時依照「犯

罪矯正」應是再犯,若使用前述二級毒品未被逮捕將不是「再犯」。

    我認為實際上,此種概念,邏輯是不對的。過去我曾為文指出「使用」、

「濫用」、「依賴」成癮物質之行為,在「醫療模式」中的定義是有所不同。

今天台灣雖想改變「犯罪學模式」成「醫療模式」,但在「施用」成癮物

行為,依然未跳出「犯罪行為」的思維。此種思維反應在「犯罪逮捕」上

簡易可行的,但在移送「戒治」上,卻是浪費醫療資源的。 

    未來檢察官對「非法成癮藥物濫用」已達濫用程度者,始建請處分附帶

「強制勒戒」;而法官對一二級非法藥物之強制勒戒處分,不應以移送矯正

機關為唯一的擇。 

 

(299).午間小語>節制私慾與控制衝動性是防治犯罪之道

             *. 林瑞欽教授 2020.12.15


    昨天偶然接到「美國鑑識科學學會」,邀請我成為「研討會組」委員會的

委員,並擔任Keynote Speaker,我已經自認要過恬淡的生活,此信又撩起

「老頭」的我>「春心」啊!

    於外走路時,在想着「管家」交待買「非基因」改造的豆腐,「基改食物」

可以大量生產,但卻衍生出人類食用後的健康問題。自然演化要經過漫長的

時間,人類經過短暫的時間去改變「基因」而達成,這就引起人們對基改食

物的安全疑慮。

    惟人類對食物的生產,一直朝著量多、質佳、物美、價廉的境地去改變,

因此動植物有育苗、插接、交配、育種、施肥、施藥等改良,但直到上個世

紀,才動腦到「基因改造」。

    我在思考「欲速則不達」、「慢工出細活」、「吃快砸破碗」等語的意涵,

然而人們卻總是急於「一步登天」、「一夕致富」、「一步到位」。

    的確,我也想到監獄裡的受刑人,他們為何會犯罪呢?在我看來,他們常

總是要「不擇手段」急於滿足自己的私慾>名、財、情、色、權等,因此,

才會因傷害他人的法益,而來到監獄服刑。顯然,節制私慾與控制衝動性,

方是防治犯罪之正本清源之道。

    楓樹葉還在紅,櫻花已開始開了。「老蔡」店裡的紫櫻、「文創園區」的

富士櫻、「谷關」的山櫻皆開了。又激起我拍照的念頭!

 

(300).午間小語>約聘的臨床心理師與社工師是需要培訓的!

 

           *. 林瑞欽教授 2020.12.16

 

    早上十點多出門,沿途拍攝梅花、紫櫻、茶花,再繞到「康河」的污水

理池,經綠園道的公園拍攝紅葉,這一圈走了8300步,回到家已一點半。

一圈沒喝水,似乎是體檢。2019-2020我共跌了兩次,這一趟感覺右膝

關節、右髖關節有不舒服之感,下蹲起身有點吃力,要深呼吸調理一下子

舒服。

途中感到元氣不足,體力弱了。兩時許,管家煮了大滷麵、香菇肉丸,喝

一小罐黑啤酒,然後小睡一下,元氣恢復了。

    這陣子努力在泡「西湖龍井」,這些「龍井」茶葉,置於冷凍庫已有一

時間了,但開泡以來還是蠻新鮮的。近來咖啡已喝得差不多,但因家中

茶葉,喝個兩年也喝不完,以致就沒再購買咖啡豆了。

    將暴力犯監禁起來,一來是他們是危險的,二來是他們再犯的可能性是

的,然而長期的監禁,就能讓他們不再犯罪了嗎?

    如今台灣的監獄引進了臨床心理師與社工師等助人專業人力,對於暴力

受刑人的矯治,此等專業人力能發揮什麼效能呢?

    就我個人的觀察,受刑人一周工作五天、休息兩天,原有的教誨師所應

行的教化,是怎樣在執行的呢?引進助人專業工作者之後,他們如何與現

的教化、調查分類、戒護、作業等監獄官合作呢?他們是約聘人員,而監

官是編制內專職人員,這在工作時的心理地位與分工,要如何調整?將是

以迴避的問題。其次,如何找到時間去輔導與進行收容人之「行為改變」

呢?

    暴力犯的矯治是蠻專業性的工作,臨床心理師與社工師是需要培訓的。

值得注意的是>受刑人有較高的「精神病與智能不足」盛行率;同時亦有較

的「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盛行率;其三,他們有較高的物質濫用盛行率,

其中是多數有濫用「甲基安非他命」,以致有較差的衝動控制。因此,如何

加強臨床心理師與社工師協助此等受刑人「行為改變」與「心理復健」的

能,更是未來矯治工作的重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矯正机關於2019年迄2020年續增補之46名约聘個

案管理師暨132名约聘之心理師與社工師,因為他(她)們係首次踏入过去所陌生的監所

業務,從未瞭解與世隔絕的机構化處遇之監所生態環境,這178名的新生力因而需

要培訓的!   

 

  (301).晨語>解析施用非法藥物者之戒治處遇


           *.  林瑞欽教授 2020.12.19


    好久沒聽我那二十餘年前的隨身CD了,今晨放一張來醒腦一下。近日我

又開始對「成癮物質濫用」的「戒治」有了興趣。

    成癮物質濫用行為,一直深植於人們的生活,只不過少數成癮物質,經化

學合成後,已成具高經濟效益,卻對身體健康有害,且會引發侵害他人法益

的犯罪行為,因此它們就被視為毒蛇猛獸的「毒品」。   

    華人世界的執政者,勤政愛民總以為稱這些成癮物質為「毒品」,人們就

不敢去碰它們了。但執政者忘記了人們對於那些嚴禁的「毒品」有好奇心的,

尤其是那些「感官需求尋求者」更具強烈的吸引力。

     另外,因嚴禁生產與銷售,更因「奇貨可居」而增加其售價的高昂,

因此更增加他們以各種手段誘引具好奇心的消費者,施用這些成癮物質,一

旦用了它們,因為它們具有高度成癮性,不用就有「戒斷」現象,更因該等

物質對身體健康,全面性的傷害,而且所費不貲,致常不計行為代價,以取

得它們。

    台灣自1955年以還,即以嚴刑峻罰來處分此等成癮物質-「毒品」,1981

年更將大麻、安非他命類藥物列入其中,更再1998年更製訂>名為「毒品危

害防制條例」,經多次修法,將施用第一、二級非法藥物,依其三年內首次/

第二次被逮捕,而有病/犯人身份的不同。

    依上述分析,即使依法也區分施用者與生產、販賣、運輸、種植者刑罰之

差異,然以「暴露論」來解釋與防制該等非法藥物的盛行是必要的,如強力

推廣青少年戒菸戒酒、協助戒治者自我肯定性用於對成癮物質「說不」、

離昔日施用非法藥物的友伴圈、嚴刑峻罰對非施用非法藥物者,將「假性」

施用非法藥物者與施用者區分隔離戒治、嚴厲查緝境內非法藥物市場,阻絕

非法藥物於境外等等。

    另一方面,施用非法藥物,常因消極的心理狀態而企求成癮物質的作用,

使得以解脫或消除其心情的鬱悶與創傷的痛苦。就此「調適論」的解釋施用

成癮物質行為的「戒治」,首在學校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在社區普設心理衛

生中心;加強社區休閒與運動設施,以增進人們的正當休閒生活;在戒治策略

上,經由對成癮行為的正確認識;以「認知行為」治療,以改變其非理性的

認知與負面的情緒、不當的壓力因應方式;提供復發預防教育,辨識高風險

情境,採取正確對策。

    今天對非法藥物濫用者的戒治,首應拋棄犯罪矯治的排斥隔離的思維與

罰作法,轉進至接納、醫療復健的思維,協助他們復原、修護其身心靈,並

從其社交、就業、休閒、生命價值觀等,重建其生活方式與網絡。  

 

(302).晨語>網紅「諮商心理師」的話!

 

     林瑞欽教授 2021.02.15


    廣播電台/電視台/網紅「諮商心理師」的話能信嗎?

    這時代一套上「心理學」就宛如權威、鐵口直斷,嚇得我這個正科心理學

教育出身的心理學家悶聲不敢吭呀!

    記得過去我在英國讀「博士班」時,老板最常問我的一句話就是「你的證

據呢?Show me your evidences?」但現在最常聽到的是信口開河,隨口說

一個心理學家…」,就要人們相信她說的就是真的,如「你的心中躲著一位

受傷的小孩,所以你會憂鬱。」一竿子打到底,如此一來,整個社會不就都是

「憂鬱症」的,那太悲慘了!我真不知道如類此「諮商心理師」是怎麼培養出

來的、考過執照的?

    近年來,的確在學術圈流行易傷性(vuinerability)、可塑性或適應性

(plasticity) 、復原力(resiliency )之概念的討論。

    一個人生活中是會遭遇的挫折、威脅、身心受傷的情形,但不能老是套用

心理分析的「固著」說法,果如此,人生未免太不快樂了。

 

(303).夜語>談少年濫用非法藥物復發預測的研究!

 

         *.  林瑞欽教授 2021.02.17

 

    為了滿足拍攝嗜好,今天一早又逐「櫻」去了,桃紅的「八重櫻」開得艷

麗,潔白的「吉野櫻」則剛初開。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已過了年,下周一,我得開始作開課準備了。    

從事犯罪與非法藥物濫用相關研究多年,我一直關注著風險(risk )與保護

(protective) 因子的研究,近日整理故紙,發現多年前我對少年濫用非法藥

復發預測的研究,以「暴露論」對復發有較強的解釋效力,如涉入非法藥

物的強度、濫用非法藥物的友伴人數、涉入非法的娛樂強度;然「非理性」

的用藥信念-非法藥物功效、用藥渴求等,也顯著預測復發的風險。

    顯而易見的,有效改變少年用藥行為,是要阻絕少年接近使用非法藥物與

施用非法藥物的友伴、協助少年正確了解非法藥物的作用等。

 

(304).夜語>犯罪者如何改變他們扭曲之認知結構與非理性的

            價值觀?

 

         林瑞欽教授 2021.02.19

 

    今日循例受邀參與矯治機關之犯罪矯治處遇評估委員,在高牆裡辛苦了

天,於返家的公車上打個盹,居然過了三個站才下車,走路回家,路經

新開的「普洱茶」專賣店,進去喝了兩泡茶,才走回家。

    今天心裡頭對犯罪矯治中,讓受刑人形成「讀、抄佛經」以贖罪的心向,

或予獲得假釋的預期,然此種預期並未能減低再犯的風險。更有甚者,亦曾

有收容人,企求出資助印佛經、放生動物等「做功德」,俾做為他們心靈上

的罪感之「救贖」。若然,此等犯罪矯治所形成的「贖罪觀」,宛如中古歐

洲教會出賣的「贖罪券」。

    被害者依然在暗夜裡哭泣,加害者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們因為有了贖罪而

獲得良心不安的救贖,扭曲的「認知」依然幽隱在心中深處,在生活的某個

階段與狀況又再放膽顯露出來,他們又再度回到他們熟悉的高牆裡。

    犯罪者也學會了將「同理心」掛在嘴邊,然而他們卻從未打自良心裡對他

們的受害者真心誠意的道歉,他們說不出如何具體的補償他們的被害者,

們從小就習得如何當個掠奪者。

    犯罪矯治是否應思考如何透過價值澄清、道德判斷、認知重構等心理綜合

技術,來協助犯罪者改變他們扭曲的認知結構與非理性的價值觀,從而改變

他們的行為表現,落實重建其生活型式與「自我觀」,免於重蹈覆轍再犯罪

呢? 

 

(305).夜語>協助公務員依照「成本-效益」對貪瀆行為做出「認

             知」分析!

   

         *. 林瑞欽教授 2021.02.23


    昨天是我在「東吳大學」鑑識學程,開授「犯罪心理學」最後一年的第一

次上課,因此凡是想加選的學生,有求必應。回顧前塵,自2008年接受老友

「張本聖教授」之邀,來「東吳」開授「犯罪心理學」已有13年了,期間曾

交由學生「鄭添成」與「李宗憲」兩位博士來上,粗估修過本門課的學生超

過1300人,這該也是對「東吳大學」蠻有「貢獻」的一門課吧!

     因來回台中-台北的車費「東吳」是沒有貼補的,還好我已老了,回程搭

「國光號」,因台中市對65歲高齡者每月補助1000點(元)的交通費,因此可

以利用此補助,免費搭乘「國光號」汽車。

    昨天自台中搭「高鐵」到台北時,巧遇我的徒弟,最近他升職了,但離家

愈遠,辛苦他了。他的「碩士」論文,該是台灣對貪污犯罪者的行為探究,

最周全的一篇,他到監獄訪談35個貪瀆犯罪的受刑者。

    當年,我曾將他的論文推薦給他的老長官,據說此「公」後來,打電話跟

他談了數小時。其實,貪瀆的刑罰後果是相當嚴厲,就「成本-效益」來說,

可是很划不來的。然近年來「民進黨政府」的大幅削減公教人員的退休所得,

已搖晃了薪酬與退休金足以「養廉」的理論,這將是否會增加公教人員貪瀆

的職務犯罪案件的發生,是蠻值得觀察的。

    在台灣「司法官」的待遇與退休金皆是非常優渥,然貪瀆者卻也時有所聞。

在此波的退休金改革中,司法官是不受削減的一群,這是違反社會公正的。

    我有位已逝的學生,他做的論文是透過教育以提升道德判斷水準,期以預

防公務員貪瀆。自增進個人的「自我控制」以降低貪瀆行為是預防職務犯罪

的重要途徑。

    然而協助公務員依照「成本-效益」對貪瀆行為做出「認知」分析,也是不

能忽視的作法。其三,自貪瀆犯的行為發生,發現到他們皆一致地擴張他們

的生活需求與支出,致使每月「入不付出」,才挺而走險,因此對公務人員

有不正當娛樂休閒生活、或不當投資、或不當親密與交遊關係者等,應加以

適切的警示與調整職務,以降低他們觸犯貪瀆罪的風險。

     授課後我到「士林官邸」拍攝「鬱金香」,正在佈展中,看來明日(24 日)

北來参加老長官喪禮後,我再來官邸拍攝「鬱金香」將較有可拍攝的開了花

的「鬱金香」了。 

 

(306). 午間小語>孕育幫派份子的生態環境!

 

           *. 林瑞欽教授 2021.02.25


    在台灣,通常殺人是以「刀」為主要的工具,若是以「槍」為工具者,他

多半有「幫派」的背景。我在探究非法濫用藥物者的前科紀錄,也發現若有

涉及販賣、運輸、製造非法藥物等罪名者,也常觸犯「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

制條例」、「偽造文書」、「賭博」等罪。

    由於台灣對「槍枝」有嚴格的管制措施,一般人取得不易,黑市交易價格

高,然幫派份子不但有取得它管道,而且有不當的資金取得來源。

    近台南市之槍擊案,乃是幫派份子為資源、領導權的爭奪所引發,為有效

治理,不在於調動高階警官,而在於落實對幫派份子掌控的娛樂、聲色場所

如遊樂場、賭場、KTV、有陪酒的餐廳、釣蝦場等的監控,尤其該等場所之

「圍事」等的監控。

    幫派份子,如今也涉入上市櫃公司經營權、地方政治選舉、河川山林與建

築等砂石之開採等的控制。

    這方面的治理是執政「政黨」所不能忽視的。 

 

(307).午間小語>多元變項的「風險因子」評估與管理

 

           *. 林瑞欽教授 2021.02.27


    自上個世紀末期以來,著眼於「風險」與「保護因子」的評估暨管理以

究影響身心健康、職場健康、與犯罪防治、戰爭避免、社會安全等等體系

建構。

    乃將各種風險因子「指數」化,以「指數」高低,表示某事件、行為發生

風險之強弱。這可是近年來「風險管理」的核心課題。

    再從「時間」序列來觀察,前一階段的風險因子之強度,會對後一階段的

行為發生,也依其性質而具有不同強度的「促發性」。例如幼兒時期的同理

心、攻擊性、衝動性,會促發兒童期與少年期的暴力行為。此種「瀑布分流」

發展模式,是有助於吾人對「少年暴力的預防」採取適切的對策。

    惟「風險評估」依照行為發生的「前後次序」與「性質之強度」建構「風

險指數」。整理風險評估的「加權」常就單一風險因子的強度以0、1、2來

評定,再將以「迴歸統計」或「叢聚統計」模式,所得到「顯著性預測」的

因子統計加總以表示之。

    以「暴力犯罪行為」為例,「靜態風險」因子,如受教育年數、前科記錄、

兒童少年時期的學業成就與行為適應、非法物質濫用/依賴種類與強度、家庭

社經地位、心理疾病、工作情形等;另外其衝動性、攻擊性、易怒、同理心、

說謊等變項,就常被採用為「風險因子」加以評估。 

(308).夜語 >發展有效之犯罪矯治處遇方案。

 

           *. 林瑞欽教授 2021.03.02


    今天下午在「管家」陪同之下,「捨近求遠」去一家有近十年的經驗的理

店,將留了兩個多月的長髮,理成近乎「平頭」的短髮,精神爽。

    久未到台中市「文化園區」,發現園區「富士櫻」開了幾朵,這也說明了

今年平地的櫻花季即將結束。原本忠孝路、綠川橋,橋頭有三棵每年盛開的

富士櫻,惟因綠川下水道整治,機會都砍了。全台瘋櫻花,然而櫻花性喜寒

偏溼,基本上不適合於天熱偏乾的平地,因此櫻樹易受蟲害而死亡,即使經

由接枝改良品種,其存活率還是不高。植物如人是需要適合生長的泥土、氣

候等環境。

    據報導於嘉義擄人勒贖的主嫌,在高雄與警槍戰中身亡,犯嫌兩名被逮,

三名在逃;主嫌有毒品、強盜、違反「槍砲彈藥刀械條例」等前科,屢屢進出

監獄,又無謀生之技能,因此又再度擄人勒贖與強盜犯案,以取得鉅款應付

闊綽生活。此案讓我對如何以犯罪為業的的受刑人,實施在監矯治與假釋後

的觀護輔導,墜入深思。

    當一個以犯罪為業的人,將會不斷的再犯,換句話說,他是高「再犯風險」

的對象。他的犯罪種類多樣、犯罪頻次高、入監受矯治頻繁而且時間長等,

就Andrews & Bonta (2010) 所提的R (risk風險)-N (Needs需求)-R 

(Responsivity對應性 )而言,李嫌應是優先接受高頻次矯治的高風險個案。

其次,「N」是指促發犯罪的靜態與動態風險因子,有效的矯治處遇,著重

在個案促發犯罪的「動態犯因性」之需求,雖然年齡會降低犯罪的發生,然

而以本案的主嫌再重新適應社會時,因缺乏謀生技能與對藉「強盜」可以短

時間,即可獲取鉅款的扭曲認知,未在監服刑中受到改變,其「再犯風險」

自將難以降低。

    就我個人目前的矯治現實之了解,李嫌在多年的服刑,顯然其受矯治的頻

次與依照犯因性需求暨其個人的認知能力與學習型態之「對應性」設計矯治

處遇方案,應也嚴重的受到忽視。

    未來在發展有效矯治處遇方案,對受刑人的再犯風險之評估,並依認知行

為治療,針對其犯因性的靜、動態風險因子加以分析,並符應其個人認知與

學習風格之「個別差異」設計適切的處遇方案,再落實執行。 

 

(309).夜語 >危機也是轉機,談「新冠肺炎病毒」疫苗。

 

           *. 林瑞欽教授 2021.03.27


    昨天一整天的諮詢會議,回到台中自家已六點多,很是累!今天下午三

課還好,然突然下牙床內面長了牙胞,緊急處理又吃了一包藥,發現已

緩解。

    下個月,我畢業55年的嘉義市「蘭潭初中」三年四班,要在四月24日於

義市召開「同學會」,原一班有63位同學,現略知已往生者有五位,其中

位亦是我「台南師專」同學。我今天得到修我課之「研究生」的體諒,調

上課時間而得以赴會與同窗相敘。

    透過視訊跟獲得「倫大大學」學院「生物化學工程」博士的女兒討論新冠

肺炎病毒疫苗的問題,她過去的同事也分散在各生產疫苗的公司,因此她對

此病毒疫苗製造的資訊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我也才知目前AZ一劑是3塊美金,

瑞是30塊美金。依她的看法,疫苗需求量是很大,且因病毒的變異,其後

如「流感」要年年施打,因此疫苗的價格,將不致於下滑。她提到兒童施

的疫苗,下半年應可生產上世。

    她估計該肺炎病毒應還可能有第三、四波的流行,因此疫苗一定要施打。

就目前施打疫苗而有狀況的案件,占已施打人口數的比例是很微小的。所以

她鼓勵我能打時,一定要去施打疫苗。最後我鼓勵她以其專業知識多撰文對

「新肺炎病毒疫苗」加以評介。 

 

(310).午間小語>加速整合少年與成人之社區矯正或觀護署。

 

           *. 林瑞欽教授 2021.03.28


     在作矯治實務研究中,看過與聽過七位犯罪人的生命歷程,我心理頓時

重了許多。近年來,刑事司法機構雖說;少年犯罪受到控制,然而從許多

成年犯可以觀察到他們自少年時期即持續犯罪,且在犯罪矯治機關不斷的進

出與長時間的受監禁。我尋思幾個問題:

    1.為何他們在兒童期受到性侵與家暴後,沒有受到適當的保護,以致形成

暴力的循環圈,而讓被害成為加害者呢?

    2.矯治機關對於連續犯罪者,是如何實施矯治的呢?我們已知前科記錄,

是對再犯最顯著的預測風險因子,那有無依循R-N-R(風險-需求-反應性)設計

適切的矯治策略來執行嗎?

    3.此等受刑人假釋或刑滿出獄後,如何觀護與輔導呢?若任由他們自生自

滅,他們因長期受監禁,其適應社會的生活知能與謀生的能力,皆受到極大

限制,若再碰上缺乏社會與家庭支持系統,那無疑的渠等再犯罪或重新犯罪

的風險就相當高了。然而很不幸的是台灣現行的更生保護輔導的效能是不彰

的,亟需自制度、人力與經費的充實,加強力道。當前的觀護宜加速整合少

年與成人兩機關,成為具有連貫性的社區矯正或觀護署,並充實人力與立法,

以有效執行犯罪觀護工作。

    4.對於性侵害犯的強制治療,應在刑中依其再犯風險強度執行完畢,若仍

有監護疑慮,則列為治安人口,移往警察與犯罪觀護署,進行社區監護。

    5.對於智能不足與精神病犯,應思考其家庭照護功能之良窳,加以分流,

提供長期照護與治療的安置或輔導。

    走筆至此,從Line瀏覽到三月底的英國路旁之櫻花盛開是不輸日本,這是

女兒在倫敦北區住家路旁盛開的櫻花,兩位外孫女也出門賞櫻去了。 

 

(311). 夜語>有效減少少年犯罪之風險因子。

 

           *. 林瑞欽教授 2021.04.01


    近年中國大陸地區,發生數起十四歲以下的未成年弒親或殺人的案件,

使未成年(少年)暴力犯罪,深受社會大衆與學者的關注。基本上,就全般

罪數據顯示:少年犯罪自上個世紀末期以來,已呈現受到有效的控制。

特定的少年傷害與殺人案件卻不時出現,且手段凶殘震驚一般大衆。

    對該等少年傷害與殺人案件的發生,我個人認為;不應單一歸因於父母教養

失當的風險。自累積性風險發展的模式分析,導致一個少年暴力案件的發生,

較多是「重風險」累積而成。例如,就Farrington (1995)在對英國南倫敦地

區411位8歲男童,長大至32歲的縱貫性研究,發現下列「風險因子」是對少

年犯行最重要的預測效力:8-10歲時的反社會行為、貧窮、父母教養不當、低

智力與學業不振、高衝動性、家庭的犯罪紀錄。

    然而,犯罪是起於童年並持續至成年期唯一的反社會行為症候群要素。

婚、就業、搬離「倫敦」等將會有效的中止其犯罪。他認為為有效減少少年

犯罪應針對低學業成就、不當父母教養、高衝動性、與貧窮的少年加以輔

導。

    依據近年來,我的觀察;手機與網路上癮似已成為親子間衝突的主要因

由,重度使用手機與網路遊戲,更易造成未成年的衝動性與低挫折容忍,

在被禁止使用時,易有生氣、焦躁、敵意等戒斷症狀,因此親子衝突,將會

觸發嚴重的攻擊行為如重傷害與殺人。

    有鑑於此,除了依循Farrington 有效減少少年犯罪預防策略,即針對學

業低落、父母教養不當、高衝動、與貧窮的兒童與少年加強輔導外,我呼籲

應自幼兒園起加強對重度使用智慧型手機與網路上癮者,加以評估並介入

導。其三,應加強青少年的戶外休閒與運動知能的培育與訓練;其四,

強青少年的情緒管理的輔導。同時應將上述所提到的輔導列入親職教育或

父母效能訓練之中。

    以上,野人獻曝,還請方家指教。

 

 (312).晨語>「管教合一」的犯罪矯治模式

 

           *. 林瑞欽教授 2021.04.17

 

    昨天一早,忙著於台中市自宅,找皮夾子裡的身份證,記不得它掉到哪

去,到處翻動就是沒蹤影,後來想到會不會掉下>我常坐的大木椅底下,

腰低頭一摸,果真是找著了,差點就成失落的記憶。

    甫見新聞報導:桃園少年輔育院的管理失當,「院長」與「訓導科長」被

「監委」糾舉,隨後兩人被調離現職。矯正機關之次級文化;「龍頭」管

理,結果龍頭卻有如「史坦福監獄」實驗中,得證實有「酷霸」在院內肆

意非為欺凌院生,且設賭詐財圍毆。

    近年來,臺灣之少年犯罪率,雖已被有效控制,然而他們的暴力行為與

道德、不明是非卻更為彰顯,也凸顯出「少年輔導」與「矯治」的棘手,

察相對映的少年犯罪行為研究,卻又明顯跟不上,今早見媒體報導;對

犯罪少年的淡漠無情與無道德、無是非的判斷有顯著關係,這結果意謂著

找來「龍頭」,你可是找來一個「魔頭」,他的權力雖來自你的授權,

但你已制約不了他,這時你就倒大楣了。莫怪兩位領導職的監獄官會被拔

官呀!

    現今犯罪少年販賣非法藥物、為人恐嚇討債、圍事,只想短期獲得鉅款,

缺乏同理心,手段殘忍暴虐,因此不講「道上規矩」、不擇手段,然而,

治官也許熟悉成年受刑人行為模式,但遇到這些犯罪少年,可能因缺乏

了解致難以掌握了,我想這可能是近年來「少年輔育院」在管教上出狀況

的主要原因。

    當犯罪少年進入收容機關時,對他們的心理-發展-社會狀況需要更充分

了解與掌握,對酒、非法藥物如甲基安非他命等使用、前科犯罪等

行為更要周全的調查,以採取適當的對策。

    另外,因近年監獄「超收」受刑人,讓矯治官更注重戒護安全的管理,

對忽視收容人的教育與心理矯治,也就是俗稱之教化的知能增進。我知

道我這一說法會讓某些矯治官不以為然,心理不舒坦,然近年發生在高雄

監獄的收容人被圍毆致死案、澎湖監獄收容人死亡案件、花蓮監獄收容人

處罰不當案等,已足以引以為戒了。 

 

(313).晨語>建立發文審核機制,以免牽一髮而動全身。

 

           *. 林瑞欽教授 2021.05.03


    在網路時代,人們常因網路的「匿名」性,忘掉自我約束,常見有人以

「感性」的心態,肆意去逕自發文評擊其認為不對的人.事.物,他將自己的

「主觀」無限放大,自以為是咨「仲裁者」。尤其是掌握某些編制較大的非

營利社團組織,有時候彼以自己主觀意識,扮演為團體的發言權者,更是囂

張,渠等發言因無「審核」程序,以致對外發佈之後,傷害到該非營利社團

組織團體的聲譽與內部的向心力。

    有鑑於此,牽一髮而動全身;凡任何隱匿自己名字而對外發文者,皆應有

一套內部的審核機制,以避免對該團體產生負面傷害的風險。 

 

(314).午間小語>暴力犯之矯治也應援引兒童的人際關係與人格發展。

 

           *. 林瑞欽教授 2021.05.09


    台中市自宅,此間的溫度高達攝氏33度,外頭的陽光如烤爐。

    昨晚於英國定居兒子,提到孫女Mia 最近優異的表現,與前段時間迴然不

同。孫女剛進入九歲時,似乎在蓄積能量,如今再一個多月就十歲了,她入

選游泳、曲棍球等的校隊,取得「諾定翰郡」九歲女生組的網球冠軍,即將

代表迎戰別的郡的代表;她因其書寫的小故事,取得與「諾城」作家的指導提

名、在做作業上的速度與準確度更有突飛猛進的進步。另外,她見到其弟買

玩具,抽到相同玩具不開心,就從我給她的紅包撥一半的錢,花時間去找一

個她弟弟喜歡的玩具送給她弟弟。這些事讓我很高興,以她為榮,也讓我有

幾個感想:

    1.兒童的心智發展進程,時緩時急,為人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與協助。

    2.兄弟姐妹之間,雖然有同胞競嫉的現象,但發展設身處地的「同理心」

則是極為重要的。

    3.社會上有所成就者,應能將其努力成就的方法指導有天賦的兒童去實現

東方社會的大師,對兒童的表現常不以為然。但在西方社會在寫作、繪畫、

音樂、科學、運動等,常有類似的「大師班」以指導兒童少年發展他們的稟

賦。

    4.兒童在遊戲中角色取替、角色扮演,常對他們的人際關係與人格發展,

發揮重要的影響力,那麼在犯罪矯治中,是否我們也應援引以為暴力犯矯治

中的重要方法呢?

 

(315).午間小語>民之所欲,長在我心。

 

           *. 林瑞欽教授 2021.05.16


    驚、驚、驚!雙北市,一日增「新冠病毒」確診者竟高達180例,使疫情警

戒提升為三級至5月28日。看來,我在「東吳大學」的「犯罪心理學」授課,

將以「遠距教學」至五月底(31日)較安全。

    據媒體報導,身為執政之「民進黨」竟去關說機組員「隔離日數」的立委,

衍生防疫之破口,似應速出面說明,並辭去立委,俾符合選民之期待,而且

亦應由檢.調追究其有無涉及貪瀆之犯罪行為。

    此外,基於「民心向背」,我個人看法;執政黨應即改組內閣,且應由

「蔡英文總統」代表她的黨與政府,向人民鄭重道歉。所謂「民之所欲,長

在我心」,尚為民主風範之道,能不慎乎?

 

(316).午間小語>「自我效能感」與戒治「成癮行為」的關鍵因素。

 

           *. 林瑞欽教授 2021.05.21


    管家交待去買餃子皮,結果台中市某餐廳老闆問道: 「有預訂嗎?」答曰:

「沒有」。老闆就回說「沒有了」,於是就訂明天要兩包。疫情緊張,人們

習慣窩在家時間多了,致居家包餃子者增多,老闆生意好到不行,如今餐廳

只「外送」與「外帶」,人們的生活型態,隨之改變了。

    昨晚翻著架子一本 Albert Bandura (1995)主編的書: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 這本書在討論「班度拉」在1977年所提出來的概念,

此一概念可見諸於二十世紀中期「阿德勒、懷特」等人的理論,簡單地說,

「自我效能感」一個人對自己能達成某一目標的行為,所抱持的信念的強度

它深具「動機」的作用,也蘊含自己對實現該一目標的信心。

    Alan Marlatt 是「認知行為治療」應用到成癮戒治的「大家」,他與Baer,

Quigley在這本書合寫的了最後一章,即「自我效能感」與「成癮行為」,

他們分就成癮行為「初始、發展、治療、維持、復發」等階段所抱持的自我

效能信念來討論。

    讀後深有所感,乃過去執教時,我曾與研究生對「海洛因」與「安非他命」

成癮者在起始、持續、戒治、復發等階段所持之「信念」與「認知」結構進

行大樣本的系列性研究,並編製有「使用非法藥物非理性信念量表、「渴求

施用非法藥物量表」、「施用非法藥物復發決意量表」等。

    惟成癮者,在成癮行為「形成」與「戒治」等不同階段,如何採取「抗

拒」、「因應」等的「自我效能信念」來處理自己的成癮行為,將是影響他

們拒絕與戒治成癮行為成功的關鍵因素。 

 

(317). 晨語>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 林瑞欽教授 2021.05.23

 

    媒體報導;疫情指揮中心,又發生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狀況?

    一個簡單的作業補正程序,偏要用一個自己都不懂的統計名詞「校正

歸」。

    只要實實在在將程序說明清楚,逐日列出補正的確診數不就解決了,

來個「校正回歸」的總數呢?

   回溯非回歸,補正非校正!

哎呀!名要正,言即順!

    「政務官」沒有「知識」,也要有「常識」。

    英文不好,要查字典啊!

    若真都不懂,不要亂造詞。智商157的就是不一樣,一下子就點出問題

了。

 

(318).午間小語>非法藥物濫用與心理疾病之共病盛行率。

 

           *. 林瑞欽教授 2021.05.25

 

    看來我之前所帶領團隊,所做的研究報告,需要花時間改寫成一般人看得

懂的文章。

    在非法藥物與心理疾病的共病研究,發現酒癮與其他心理疾病、或暴力犯

罪之共病盛行率,無分男女皆是較高的。被列為酒癮者(男=62、=63)被歸類

為思覺失調症者:男=30.6%,女=17.5%);值得特別關注的同時,被歸類為反

社會性格障礙者:男=83.2%,女=71.4%。若以中度與重度偏差歸類為反社會

性格障礙者,則顯示他們有62.1%觸犯暴力犯罪;被歸類為思覺失調症者有

13.2%觸犯暴力犯罪。

    顯見,「喬琪」老友推動的戒酒運動,是當前台灣社會心理健康的重中之

重。在疫情吃緊之際,人們宅在家要能控制酒精性飲料的消耗,以避免觸發

各種心理疾病。

    其次,在非法藥物濫用的族群,被歸類為思覺失調症者,同時又觸犯暴力

犯罪者,應特別注意其復發,再觸犯暴力罪的預防。

    兒子傳來孫女Mia列名Nottingham郡10+組網球的第一種子選手,我這個

「阿公」可樂得很。

 

(319). 夜語 >邊緣型性格障礙者,容易出現「自殺」的傾向。

 

           *. 林瑞欽教授 2021.05.27


    除了準時服用「降血壓」藥外,近來我每天早上起床會喝一杯「蜂蜜醋」,

結果血壓就降到117/70,讓我很驚訝。自然管家相伴調理飲食應也是重要

因子、相關的壓力紓解也有關。

    現在因疫情而「遠距教學」,我每周一不必一早趕到台北,然後再晚上

回到家中。現在每天早上餐後,可以安穩的泡茶,中餐後也得以小睡片刻,

黃昏散步個四.五千步;晚上十時前就寢。這該就是「三級警戒」下七旬翁的

日子吧!

    昨日見有篇對「自戀性格障礙」與「攻擊性」進行四百多篇論文之薈萃分

析的論文,其結論是證實兩者的正相關。然我再翻閱已往我的有關各類型性

格障礙者觸犯暴力犯罪的比例,卻顯示:若合計「中度」與「重度」偏差者為

性格障礙,則除了「反社會性格障礙」者有六成以上觸犯暴力犯罪(62.1%)

外,依序以邊緣型性格障礙(21.6%)、分裂型性格障礙(15.9%)、疑心型性格

障礙(12.2%)、歇斯底里型性格障礙(10.3%)等,有較高的觸犯暴力犯罪占比,

而「自戀型性格障礙」者,卻只有3.7%觸犯暴力犯罪。

    也許上述樣本皆是「海洛因」、「安非他命濫用」者,以致在分析他們性

格障礙與暴力犯罪的關係時受到干擾了。

    除了反社會性格障礙者外,從「自性格障礙」與「暴力犯罪」的關係來看,

「邊緣型性格障礙」者是最值得關注的一群,因為他們也是容易出現「自殺」

的一群,簡單地說,在「戒治所」或「監獄」裡,必須對「邊緣型性格障礙」

者做好「自殺預防」工作。 

 

(320).夜語 >從「心理病態」評估,看政客們的謊言。

 

            *. 林瑞欽教授 2021.06.05


    在台中市自宅,這雨的夜裡,原本想早點睡,然而思緒翻滾。

    緬懷過去,我成長於「反共抗俄」,「光復大陸河山」的年代。在那個

年代,整個社會就只有一種旋律: 「蔣中正」先生是偉大的領袖、民族的救

星、時代的舵手,這個島上到處都有他的雕像,我們被催眠了。直到1986

年我離開這個海島,留學到達英倫三島才醒來,1987年他的兒子先總統蔣

經國先生逝世,「蔣氏王朝」終於結束了。

    如今,光陰荏苒,數易寒暑,我亦已垂垂老矣! 惟改朝換代,這個島的執

政者,卻開口閉口呼喊著「愛台灣」,只要高喊口號,「選票」與「銀票」

就張張飛馳而至。這些政客們,自2020年不斷地對人民開出「心冠肺炎」

之「疫苗」將至的支票,要人民安心,沒想到短短數周,每日染疫而亡者自

而30餘名而至百名以上,盡管老百姓「引頸企盼」疫苗的到來?然而,這些

「放羊」的政客們,還在天天唬爛著人們「安心,疫苗將至」!

    這可真是一如「存在主義」的名劇-「果陀何時會來?」答案永遠是「

天」,等待疫苗的人,就這麽一天天的如同等待「果陀」的來到?

    剛剛看了Line施打疫苗分類的順序,老翁是第八順位,等吧!但願會在還

沒染疫前,能及時等到施打疫苗。

    在研究「心理病態」的評估時,發現國內外有許多政客說謊時,總是「臉

不紅心不跳」,完全合乎「病態說謊者」的2.0規準。啊!政客!教我如何能

相信你呢?我這個有兩個博士學位的人,怎麼會相信這世界會有1.5個博士學

位呢?

    莫再「唬弄」我啦!我雖有了電視,但我還是很少看,因為我很快就會識

破你們的手腳啦!

   雨停了!我該去睡了! 

 

(321).夜語 >連續遭挫折時;陷入單向固執與缺乏彈性思考;觸發殺機。 

 

            *. 林瑞欽教授 2021.06.08

 

     驚聞日前;中國復旦大學「數學學院」凶殺案,兇嫌39歲「姜」某,出身

「復旦」與美國名校,發生此案令人震驚。

    依我我推估,「姜」某26歲拿到博士。彼拿到博士學位後2年,在美謀職

不順,離婚返國,任職「蘇州大學」工作似乎亦不順遂,5年「副教授」被

解聘。旋獲「復旦」聘為「青年研究員」,六年條款非升即走,懷恨「院書

記」,累積仇恨,加上身心壓力積累,未來謀職不易,在多年挫折感的積累,

附隨高度的憤怒,就在毫無考慮後果觸發攻擊了。

    我過去在台灣任教,亦曾處理過六年條款「解聘案」多件,通常會進行多

次的輔導與溝通,而且不是發給「解聘書」,以免斷人「另謀他職」之後路。

    根據我過去輔導與研究經驗,資優者常忍受不了連續挫折時,而陷入「

向固執」與「缺乏彈性思考」,而成為「恨之囚」,繼而觸發殺機。

 

(322).夜語 >職場暴力預防暨威脅評估,是非常重要的。 

 

            *. 林瑞欽教授 2021.06.11

 

    「七旬翁日誌」該是我日後在「臉書」的「隨想胡思」札記。

    今天早上,想到「徐」教授「嘉宏」的生日,趕緊奉上肉粽(今年『管家』

沒包,用訂的冷凍名家粽子)與瓊漿(德啤+金門陳高一小罐)祝賀之。

    職場暴力,近來在疫病肆虐之下有增加之勢,尤其是醫療/健康照護,更

見不窮。那些應被隔離者不想被隔離,在死亡的恐懼威脅下,不斷升高的

慮與敵意,終將觸發暴力攻擊。然而不幸的安全部門對這些職場暴力加害

者,完全缺乏威脅評估。一旦加害者私藏兇器,在武器效應之下,暴力的傷

害嚴重性就更激烈。

    一個人的憤怒、焦慮、憂鬱、衝動性、缺乏社會支持、暴力前科、是否處

於壓力狀態、武器效應等威脅「危險因子」?將是威脅評估不可忽略的。

    「解聘」常是引發職場同事暴力類型的主因,上司或督導,具有影響力者

常是此類型暴力的受害者,然而在暴力發生前,受害者卻常是加害者與剝削

壓榨的一方,常導致暴力加害者忍氣吞聲,累積其憤怒、怨氣、與仇恨,

到加害者被解職或到達極限時,就觸發暴力,通常此類型職場暴力是深具衝

動與預謀殺人兩種暴力的性質。

    此類型加害者,常是缺乏社會支持、處於憂鬱、被迫害的怨恨與憤怒的負

面情緒狀態,將在被辭退之前,達到高峰。因此,「威脅評估」是非常重要

的「職場暴力」預防必需的。其次,對於辭退者,要有救濟申復的輔導機制。

    職場霸凌,如上司欺壓榨取下屬的工作成果、刁難、索取財物與性、工作

分配不均偏頗、考績不公等;相對的,暴力加害者長期忍耐易導致心理適應困

難,容易有工作衰竭(job burnout ), 加上「個案個性」與「人際交往」知能

不佳、缺乏求助意願,終將引發職場暴力。

    鑑於近日發生在醫療處所與大學的數件職場暴力,乃提筆論之,提供關心

職場暴力預防者研参。 

 

(323). 午間小語>探討青少年「非法藥物濫用」行為,應審

          慎區分樣本。

 

            *. 林瑞欽教授 2021.06.12


    人們接收大衆傳媒的報導而對青少年「非法藥物濫用」,影響精神、物質

行為,抱持氾濫成災的憂心。

    然而台灣2014年的「非法藥物濫用」盛行率是1.29,就2011年我們在桃.

竹.苗四縣市「國中生」曾經使用者,占比僅為0.5%(男生樣本有741人,用

藥者4人,約0.5%;女生樣本有677人,用藥者有3人,約佔0.4%);相對的,

受矯治少年樣本有191位,用藥者有64位,約佔33.5%(男生樣本有164人,

用藥者63人,約佔38.3%;女生樣本有27人,用藥者1位,約佔3.7%)。

    上述顯示;討論青少年「非法藥物濫用」行為,應審慎區分樣本,不能一

概而論。在研擬預防對策與編製教材時,亦應有所區分。

    值得注意的是,用藥少年只有2.9%表示;無法取得「非法藥物」,

65.7%可在一小時以內,取得「非法藥物」;相對於未用藥少年有99.7%,表

示無法取得「非法藥物」,只有0.3%可在一小時內取得。

    用藥少年取得「非法藥物」的地方,以朋友與自己的家為主,網咖、學校、

旅館也是容易取得的地點與場所。防制青少年「非法藥物濫用」,對他們取

得非法藥物的「源頭」之查緝,應「以人追藥」,針對犯罪與「非法藥物濫

用」之前科紀錄者,嚴密監控,使得「正本清源」。

 

(324).夜語>矯治機關對少年收容人之矯治處遇的核心內容。

 

            *. 林瑞欽教授 2021.06.13


   就前往監獄探監之受刑人的父母,「父親」或「母親」誰會較常去呢?

刑人最想離開監獄後,回去照顧的對象;是父親或是母親呢?依我個人的觀

察,與受刑人有較深的「依附關係」者,常是母親。

    然而,在我對犯罪少年及「濫用非法藥物」行為的少年之調研中,卻發現

他們比「一般少年」較缺乏來自父親的「正向督導」與「監控」,兩者知覺

到母親的督控,並未有顯著差異。顯然缺席父親(absent father)會增加少年

犯罪的風險。

    其次,犯罪與用藥少年與父親、母親的衝突行為,皆顯著高於一般少年,

其中可能是前者有較高的衝動性、較差的「自我調控」,然亦顯示如何加強

「犯罪與用藥少年」與其父母們雙方的「人際互動技能」是非常重要的預防

工作。

    其三,犯罪與用藥少年,皆顯示比「一般少年」知覺到較缺乏父母的關愛。

我在犯罪場域中,的確觀察到「過度溺愛子女」的父母,然匱乏父母之關愛

者,顯然較多數。

    顯而易見的,教導少年的父母,如何傳達對少年的關愛;相對的,也應教導

少年「如何對父母的關愛」與「孝順」?是非常重要的犯罪矯治任務。

    惟究如何協助受刑人與父母、配偶、與子女溝通,長久以來,深受犯罪矯

治工作者忽視,然而與家人溝通不良,常是再犯與復發的高風險因子,建議

矯治機關編製「增進溝通」的「視聽編序教材」,讓受刑人可自行學習。

重要的,應將此部分,列入「個別」與「團體」教誨的核心內容。 

 

(325).夜語>對「非法藥物濫用」少年之風險管理 

 

               *.  林瑞欽教授 2021.06.14

 
    今天原本於「東吳大學」有三節「犯罪心理學」的課,因「端午佳節」就

不用上了。修課的學生開始繳交「報告」了,今天有一組同學,針對大學生

的「語言暴力」進行調查,真是有創意。

    如何輔導「濫用非法藥物」的少年呢?我想首先要自心理、家庭、社會、

對藥物認知等,去了解「濫用成癮藥物」的少年,是什麼樣的一群人?

    過去,我們曾針對桃園. 新竹.竹南.苗栗四等縣市,作有無「藥物濫用」少

年之抽樣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用藥少年比非用藥少年,顯著較低的自重感、

較高的負向情緒、較強的衝動性、對非法成癮藥物,抱持較寬容的態度、較

多的偏差行為、較高百分比的人,使用酒精與香煙、較多周遭同儕朋友被逮

捕、使用成癮藥物等。

    顯然少年「藥物濫用」是合乎「暴露與心理調適論」,前者是容易受其周

遭用藥的社會環境之誘引而用藥,後者是指一個人因「心理調適困擾」而因

應的逃避策略所致。

    有鑑於上述「風險」,首在將用藥少年自其暴露在用藥社會環境有効隔離,

以避免其再受不良同儕的誘引。其次,則藉著Omega 3的服用以有效降低衝

動性。

    其三,則對用藥少年實施「情緒管理」課程,並教導「正當休閒」生活技

能,以豐富其生活內涵。

    其四,實施「補救教學」,提振其學業成就,進而提升其「自重感」。

    其五,提供用藥少年正確的成癮藥物,對身心健康影響的正確「認知」。

 

 

感謝您的支持!

本會為內政部登記合法之非營利社團法人,接受捐款,並可憑據依法報稅。

懇請大力支持,共襄盛舉,俾得圓滿實現本會任務,不勝感激!

  • 游秘書
  • 02-23121965
  • 19745709
  •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犯罪矯正協會